“十四五”時期,國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項重大決策對金融服務“三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創造了新的機遇。
記者獲悉,作為擁有近4萬個網點廣泛覆蓋城鄉、網絡深度下沉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下稱“郵儲銀行”)制定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12345”的工作框架和“十大核心項目”,將持續優化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的服務模式,致力打造服務鄉村振興數字金融銀行,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更大力量。據了解,“十四五”時期,郵儲銀行將力爭每年涉農貸款投放不低于5000億元,全力做好鄉村振興金融服務。
重點推進“十大核心項目”
當前,金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成為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增強服務鄉村能力、提升客戶服務水平的強力支撐。面對鄉村振興新形勢、新要求,郵儲銀行基于長期服務“三農”的積極實踐與探索,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明確了服務鄉村振興的工作框架和實施路徑。
郵儲銀行副行長、三農金融事業部總裁邵智寶介紹,郵儲銀行制定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12345”的工作框架和“十大核心項目”,將持續優化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的服務模式,打造服務鄉村振興數字金融銀行,積極支持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重點群體和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鄉村建設行動、農村改革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重點領域,全力做好鄉村振興金融服務。
據介紹,“12345”中的“1”是堅持三農金融數字化轉型“一條主線”;“2”是發揮“線上+線下”和郵銀協同兩項優勢;“3”是搭建農業農村大數據、銀企銀政對接、郵銀協作三大平臺;“4”是對接農戶與信用村、農村資源、政府政務、集團會員四類數據;“5”是建設縣域農村生產經營、日常消費、涉農產業生態、集團協同、農村政務五類場景。
“十大核心項目”是指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建設、縣域地區移動支付場景建設、線上產品提升、“郵E鏈”平臺、政府數據采集和對接、鄉村振興公司業務生態版圖、郵銀協同的惠農合作、母子協同的“三農”生態建設、“三農”金融數字化風控、“三農”金融品牌建設等十大項目。
談到如何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更好地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和實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戰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郵儲銀行公司金融部副總經理汪麗霞認為,批零聯動、板塊協同正是郵儲銀行的優勢所在。利用這一優勢,郵儲銀行將圍繞現代農業產業鏈、農業農村生態圈以及縣域核心項目群三大生態場景,著力做好對龍頭企業、農業產業鏈上下游客群、政府機構、農業農村C端客戶、R端客戶五大基礎核心客群的綜合金融服務,持續構建鄉村振興公司業務的生態版圖。
加快“三農”金融數字化轉型
作為郵儲銀行“三農”金融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如何保障“十大核心項目”取得實效?邵智寶介紹,“十四五”期間,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仍然是郵儲銀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將通過重點抓好“數據賦能、協同賦能、場景賦能”三個賦能,讓“十大核心項目”真正發揮效用,讓金融服務“精準、高效、無感”。
強化數據賦能,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為億萬農戶提供精準金融服務。高質量有價值的數據是做好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基礎和關鍵。對此,郵儲銀行將按照“內部挖掘+自主采集+外部對接”的思路,進一步整合行內“三農”客戶數據資源;加快農業農村數據自主采集,通過“黨建+信用村”“產業+信用村”等方式,推進以“信用村”建設為抓手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把“信用村”建設融入鄉村治理和產業發展;加強與政府農村產權交易平臺、農業企業、商圈市場等外部機構的互聯互通,力爭用2-3年時間,建成一個多維度、高價值的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為億萬農戶精準畫像、主動授信,提供綜合服務。
強化協同賦能,打造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的服務模式,讓億萬農戶享受“速度+溫度”的高效金融服務。線上服務能夠有效提升服務效率、擴大服務范圍、改善客戶體驗,但農業農村全面數字化還需要一個過程,面對面的暖心服務也必不可少。郵儲銀行將繼續發揮線下資源稟賦,加快線下網點智能化轉型,推動線下業務數字化改造。同時,加大縣域地區手機銀行推廣力度,不斷豐富手機銀行功能,提升線上金融服務能力,將手機銀行打造成為廣大農民的隨身銀行。通過線上線下雙向賦能,為農村客戶提供既有溫度、又有速度、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
強化場景賦能,構建“三農”金融生態圈,為億萬農戶提供“無感”金融服務體驗。服務鄉村振興,依靠銀行自身的力量還是有限的,必須走開放合作之路,將“三農”金融服務廣泛嵌入農業農村各類場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讓“感知服務”變為“無感應用”。郵儲銀行將加快“三農”金融服務“輸出”步伐,從“C+B+G+P(C是指消費者、用戶,B是指企業、組織,G是指政府,P是指Post郵政)” 四端出發,充分利用郵政集團資源優勢、郵惠萬家直銷銀行的體制機制優勢,加大與政府、企業、協會、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等五大平臺合作,加快縣域移動支付場景建設,推進銀行與企業、政府和農戶日常生活消費場景的緊密融合,加強金融與集團寄遞、電商等場景的整合和疊加,將金融服務嵌入農村政務、教育、醫療、電商、農資購銷、特色產業鏈群、專業市場等應用場景,通過打造眾多“三農”服務“小場景”,構建“三農”服務“大生態”,為廣大農村客戶打造“一站式、綜合性、無感化”金融服務體驗。
多措助力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當前,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國家“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責任擔當”邵智寶表示。
據介紹,為了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郵儲銀行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了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授信準入、盡職免責等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參照行內對“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支持政策,制定了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金融支持措施,在信貸規模、授信審批、機構設置、定價授權等方面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給予政策傾斜。
與此同時,郵儲銀行持續加大脫貧地區金融支持力度。一方面,制定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政策,深入開展脫貧地區信用體系建設,持續推動銀行基層機構與基層黨組織“雙基”聯動,利用村兩委、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等力量,積極滿足建檔立卡脫貧人口和邊緣易致貧戶貸款需求,支持其發展生產。另一方面,積極對接當地政府部門,積極創新金融產品,支持脫貧地區縣域支柱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支持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探索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有效途徑。
此外,郵儲銀行將持續把在脫貧時期打造的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科技扶貧、就業扶貧等好模式持續鞏固擴大,繼續為這些脫貧地區提供信貸助力,教育支持和技能培訓等多方位的服務。
縣域消費信貸余額超8000億元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協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與全面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政策引領下,廣大的縣域百姓剛性住房和購車需求得到了有力釋放。據郵儲銀行消費信貸部總經理李靜姝介紹,在支持縣鄉百姓購房購車需求方面,郵儲銀行圍繞渠道、服務與合作伙伴三個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發揮渠道優勢,服務好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協同發展。加大了縣及以下區域住房貸款的投放,不斷強化與優質開發商的合作,為縣鄉百姓購房提供更有力支持,助力實現縣鄉百姓的安居夢想和新型城鎮化的縱深發展。
二是推動數字化轉型,提升在縣鄉地區的服務能力。郵儲銀行堅持科技賦能,圍繞全方位的貸款服務構建了線上線下融合的消費信貸服務模式。縣域百姓可以通過手機銀行APP、微信銀行及線下網點等多種渠道申請消費貸款,系統實現了智能化快速審批,一般10分鐘左右即可反饋申請結果,基本可以實現車貸當天放款。
三是攜手合作伙伴,提供更優惠的消費金融服務。郵儲銀行強化合作推動,攜手合作伙伴,共同為縣鄉百姓提供更優惠的消費金融服務。與汽車廠商聯合打造了面向農村地區客戶的低利率專屬貸款產品,同時著重強化與新能源汽車廠商的合作,讓縣鄉百姓在享受新能源汽車15%低首付基礎上還能獲得更優惠的貼息政策支持。今年下半年到明年3月,郵儲銀行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鄉村加郵購車季”主題活動,攜手10余家合作汽車廠商,精選20款以上活動車型,合作推出零息貸款金融優惠政策,為縣鄉百姓在家門口看車選車、貸款買車提供方便、帶去實惠。
據了解,截至一季度末,郵儲銀行在縣及以下區域消費信貸余額超過8000億元,占全行消費信貸結余的比重達36.31%,切實助力縣域地區居民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歷史任務,需要馳而不息,久久為功。邵智寶表示,“十四五”時期,郵儲銀行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守服務“三農”、城鄉居民和中小企業定位,持續加強科技賦能,加快“三農”金融數字化轉型步伐,跑出金融助力鄉村振興加速度,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編輯:金娓
上一篇:
下一篇:
郵儲銀行:推進“十大核心項目” 打造服務鄉村振興的數字金融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