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氣一到,全國多地熱浪席卷,“高燒不退”,紛紛轉入了“蒸煮”模式。氣象學家告訴你,這絕不是錯覺
夏日火爐“燒遍”
全球 來自中央氣象臺的數據顯示,從25日起至31日,中東部地區多高溫天氣,華北中南部、黃淮江淮、江漢、江南、華南等部分地區最高氣溫達35-37℃,局地逼近40℃。
中國天氣網統計了1951年以來中國夏季年平均氣溫后發現,無論平均氣溫、最高氣溫還是最低氣溫均出現上升趨勢,越來越熱并非錯覺。1981年至2018年,重慶、武漢、南京、杭州四城高溫燃燒日均出現明顯變長趨勢,“點火”越來越早,“熄火”越來越晚。中國天氣網分析師石妍表示,此次高溫過程為今年以來我國范圍最大、時間最長的高溫高濕過程。
熱浪天氣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澳大利亞氣象局1850年—2018年的全球平均地面氣溫異常記錄顯示,2018年記錄的年平均氣溫比過去30年平均溫度高出1~2℃。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到2050年,澳大利亞將不再有“冬天”,而且還會出現一個新季節,那就是氣溫高達40℃的“新夏天”。
“致命高溫”影響深遠
2012年11月,世界銀行發表了一份名為《降低熱度:為什么必須防止全球氣溫上升4℃》的報告,指出氣候變化的影響已逐漸浮現,而且列出一些4℃升溫帶來的風險及影響:史無前例的熱浪、嚴重干旱、水浸、糧食保障受威脅、水資源短缺、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等等。報告指出假如現有的減排承諾不兌現,4℃升溫有可能最早在本世紀60年代左右便出現。
科學家還記錄了熱浪帶來的其他損失。2018年7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發現,2070年至2100年,中國的華北平原可能會因為“致命高溫熱浪”而變得不再適宜居住。
“該論文以濕球溫度6小時滑動平均值達到35℃作為閾值,認為濕球溫度達到35℃時,人類在戶外的生存時間不超過6小時。”羅京佳解釋,華北平原是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白天的最高氣溫可超40℃,但相對濕度通常在50%以下;夏季夜晚氣溫會降到30℃以下,相對濕度可增加到80%至90%,因此觀測到的濕球溫度并不高。
以濕球溫度35℃作為閾值,當白天相對濕度為50%時,氣溫需超過47℃;當夜晚相對濕度為85%時,氣溫需超過37.8℃。即當本世紀末華北平原白天和晚上的氣溫均比當前升高7℃左右,才會出現該論文所述的“致命高溫熱浪”。而多模式集合平均的預估表明,到21世紀末,在高排放情景下,華北地區夏季平均氣溫增加4.8℃左右。
“實際上,灌溉和熱浪之間的物理機制非常復雜,涉及到陸面過程,而當前氣候模式中涉及灌溉作用的陸面模塊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有待改進。此外,該論文只是基于單個氣候模式在高排放情景下的結果。因此,該論文所述結論的可靠性需進一步評估和驗證,但所提出的關于未來熱浪強度和頻率增加的預估,值得我們重視。”羅京佳表示。
夏天為何越來越熱
異常熱浪的成因到底是什么?高溫頻發,或源于多年罕見的大氣環流異常。大量研究表明,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導致了全球溫度的上升以及高溫事件的頻發。
羅京佳說,從天氣尺度來說,大氣環流會直接引發高溫天氣。今年7月21-27日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維持,對流層上層200百帕有大范圍持續穩定的高壓,促進了我國東部大部分地區持續高溫的發生。
“有研究表明,厄爾尼諾和正的印度洋偶極子事件會導致中國地區高溫天氣偏多。今年夏天厄爾尼諾和正的印度洋偶極子事件同時發生,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溫異常使得大氣環流出現異常,有利于高溫天氣的發生。此外,全球變暖以及城鎮化引發的城市熱島效應導致城市地區的氣溫要高于周邊鄉鎮的氣溫,從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城市地區的高溫天氣。”
大量的科學證據顯示,過熱會對人類的健康產生有害影響,導致從抑郁癥到心臟病等各種疾病的發生。
編輯:chenguo
上一篇:
來無影去無蹤的詭異閃電
下一篇:
獅子降溫有妙招趴在樹枝上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