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網訊(香城都市報記者 葉子 通訊員 柴倩)6月8日是第11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切實增強廣大市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當日,市文化和旅游局在通城縣塘湖紅色廣場舉辦“保護文化遺產 傳承紅色基因”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
活動在通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節目《賽鑼賽亮》中拉開了帷幕,由6個縣市區選送的《雙合蓮》、《藥姑山之戀》、《栽禾鼓》、《山歌聯唱》、《對酒歌》等表演類非遺節目獲得了在場觀眾的一致好評。
《通城木雕》、《崇陽木雕》、《通山木雕》、《嘉魚木雕》、《通城竹編》、《通城石刻》、《通城豆油皮制作技藝》、《黃龍牮紙制作技藝》、《通山竹雕》、《咸安剪紙》、《通山刺繡》、《赤壁腳盆鼓制作技藝》、《銅器制作技藝》等項目傳承人在現場展示手工技藝,讓觀眾體會到表演的樂趣,直呼過癮。
當日,活動現場還舉辦了市重點文物圖文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圖文展,并設置了有獎答題環節,內容涉及文物和非遺知識及法律法規,讓現場觀眾更深地欣賞咸寧的非遺文化。
“我從小就迷上了通城的本土文化,小時候父親經常帶我看通城打鑼腔,特別是千古傳唱的楚瑤十盞酒,對家鄉那高亢的一腔一調的唱調有一份特殊的情感,這種鄉愁記憶是難以磨滅的。”在現場觀看表演的市民劉先生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通城人,通過這次高水平的非遺展示,更讓他感受了咸寧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
據統計,咸寧市共有古建筑、古交代遺址、革命舊址等不可移動文物239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7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2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處,中國歷史文化各村1處,中國傳統村落11處,湖北省歷史文化名鎮1處,湖北省歷史文化名村6處。
“在通城縣塘湖紅色廣場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宣傳展示活動,高度契合‘保護革命文物,傳承紅色基因’主題,同時增強了當地紅色旅游知名度,推介黃袍山紅色旅游品牌。”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開展此次活動旨在增強我市非遺項目之間的交流,集中展示咸寧市優秀地方文化,展現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成果,進一步深化推進了咸寧文化生態保護工作。今后,他們將不定期開展非遺展示活動,讓更多的市民了解我市的歷史文化。
編輯:hefan
上一篇:
《學習強國》推介咸寧美景
下一篇:
通山文旅局開展旅游安全大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