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和端午小長假期間,我市旅游市場逐漸復蘇,尤其是赤壁古戰場、九宮山風景區、隱水洞等重點景區,以及柃蜜小鎮、通城古瑤第一村等鄉村旅游點明顯回暖,各地特色民宿每逢周末也是一房難求。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市城區的幾家溫泉酒店卻顯得相對沉寂,作為咸寧最響亮的名片,咸寧溫泉何去何從,未來又如何發展?近日,記者帶著疑問進行了采訪。
歷史:品牌馳譽中外
咸寧溫泉的開發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相傳,宋仁宗趙禎南巡時就曾經來咸寧沐浴,并御賜“溫泉沸波”四字,如今被列為“咸寧八景”之一。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更是留下“不慕天池鳥,甘做溫泉人”的千古佳句傳誦至今。
咸寧溫泉具有面積廣、儲量大、溫度高、水質優等特點,全市共有地熱井約60口,地熱水年總儲量達700萬噸,日出水量1.5萬噸,全市范圍內“一城十二泉”各具特色、交相輝映。
新中國成立后,咸寧境內建起各種溫泉療養院和溫泉干休所,溫泉洗浴和百姓泉,市民均可享用,為溫泉向大眾化普及奠定了社會基礎。
2006年,咸寧被原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2011年被命名為“中國溫泉之城”,咸寧溫泉已成為“靈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之一,《湖北省溫泉旅游服務質量規范》《咸寧沐浴溫泉水質標準》等溫泉相關地方標準榮獲首屆“荊楚十大好標準”稱號。
自2009年起,我市連續成功舉辦了十一屆中國·湖北咸寧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香城泉都”的城市品牌馳譽中外,咸寧溫泉逐漸成為國內外游客來咸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10多年來,咸寧溫泉產業逐漸發展為面向大眾的休閑、度假、養生、旅游場所。目前,咸寧城區已開發碧桂園鳳凰溫泉(棲鳳泉)、溫泉谷(狀元泉)、三江森林溫泉(夢蝶泉)、太乙國際溫泉(太乙泉)、楚天瑤池溫泉(逍遙泉)、溫泉國際(天香泉)、漢商溫泉(沸波泉)、長印溫泉(浴恩泉)、疊水灣溫泉(奔月泉);縣市區已開發嘉魚山湖溫泉(二喬泉)、赤壁龍佑溫泉(御風泉)、崇陽浪口溫泉(桃溪泉)、赤壁春泉莊溫泉等,全市合計13個溫泉景區。
現狀:經營面臨窘境
咸寧市文旅局副局長楊奇介紹,咸寧城區溫泉產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左右,2009年迎來行業井噴期,溫泉谷、碧桂園、三江森林溫泉、太乙國際溫泉、楚天瑤池溫泉等規模溫泉企業,陸續進駐咸寧城區。
如今,它們發展如何?記者實地展開調查。
走進溫泉谷泉世界,大門口張貼著“停業”通知,原因是“疫情影響”。門前廣場能容納數百輛的停車場卻只寥寥停了不到10輛車,會議中心、餐飲部都已經停業了,只有集團旗下的公園道酒店還在正常運轉。
公園道酒店大廳內只有兩三名工作人員留守,記者停留的一個小時內幾乎沒有見到一名客人。酒店負責人馬冉冉介紹,公園道酒店因為是新開的酒店,裝修風格新,所以暫時開放,而溫泉谷酒店自疫情后就一直處于停業狀態。
隨后,記者又來到三江國際森林酒店和碧桂園溫泉酒店,了解經營情況。三江國際森林酒店負責人姜超文告訴記者,他們剛復工不久,現在每天只有零零散散的幾位客人來此住宿,溫泉池沒有開放。
在碧桂園溫泉酒店,記者看到,能容納百余量車輛的停車場僅停放了30多輛車。而在酒店的溫泉泳池售票區,推出了一定促銷優惠,但在記者采訪的1個多小時中,沒有顧客咨詢購票。
盡管暑期并非溫泉旅游的最旺季,但近年來游客量下降卻是不爭的事實,幾位從事泳裝銷售的店主也印證了這一點。
在溫泉一號橋從事泳衣生意的方女士說,這幾年泳衣銷量一直在下降,“以前每天都能賣到100多件泳衣,去年只能賣到四五十件,今年受疫情影響都沒開張。最主要的還是游客少了,尤其越來越難以吸引‘80后’‘90后’的年輕客戶群體。”
做了10年泳衣生意的張先生說,政府限制“三公消費”后,對溫泉行業的影響比較大,“很多溫泉酒店以承接會議、接待為主,一旦進入大眾消費時代,顯得應變能力不足,后續的產品和服務跟不上”。
市文旅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市城區正在經營的溫泉企業相比同期都出現營收下降的情況,總收入比2018年下降10%至20%。
原因:開發同質單一
記者調查了解中發現,溫泉旅游雖然前景廣闊,但我市大部分溫泉旅游產品的開發模式還主要是作為酒店配套服務和單獨對外經營兩種模式,這也成為我市溫泉資源開發和景區溫泉利用的主要模式。
馬冉冉稱,溫泉谷從最開始針對會議配合服務到以目前以散客為主的中高端消費,經營模式變化不大,一方面為酒店住宿客人提供溫泉服務,另一方面單獨對外出售溫泉服務的門票。碧桂園、三江溫泉也與之類似,除了溫泉酒店和溫泉門票,在景區內還有早期開發的溫泉足浴等小型項目。
姜超文說,城區溫泉已經飽和,而且同質化的情況十分嚴重,“大家都是一個模式,市場就這么大,常常‘互相殘殺’”。
隨著散客時代的到來,尤其是80后、90后加入到溫泉度假消費中,過去局限于療養為主,以及“住+泡”的單一傳統體驗方式已經無法跟上消費者的需求,游客對于消費內容的要求越來越高,選擇也日趨多樣化,溫泉旅游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需要。
對此,楊奇說,長期以來,我市很多溫泉企業采取低成本的取水開店的開發模式,導致很多溫泉景區產品同質、主題單一、缺乏內涵,這成為制約溫泉旅游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
雖然溫泉旅游是我市旅游產業最亮麗的名片,但消費者對溫泉旅游的認知程度并不成熟。“消費者雖然知道泡溫泉對身體有好處,但是具體有什么好處卻宣傳不夠,對溫泉可以‘冬病夏治’等知識都還是比較模糊的,因此溫泉市場的內在潛力是很大的”,楊奇認為。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溫泉的淡旺季明顯、票務市場較混亂、缺少政策扶持、提檔升級不足、服務質量不優、缺少夜間消費場所等因素也制約著我市溫泉旅游產業發展。
出路:瞄準轉型升級
困局正在打破。與咸寧城區市場寒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縣市區溫泉景區紅紅火火。
近年來,各縣市區高起點規劃、打造特色,推動溫泉開發和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吸引市民和游客的新熱點。
打造特色,培養“個性”,才能鶴立雞群。崇陽縣浪口溫泉度假區以“農夫·溫泉·有點田”為主題,配套明清風格中式私人別墅、養生莊園、森林溫泉中醫養生堂等高端項目。赤壁市春泉莊溫泉度假區定位為時尚精英及成功人士,突出文化度假體驗,將三國文化、湯茶文化、田園文化融入現代酒店生活方式,追求古與今、東與西、低調與奢華的融合。這兩家溫泉度假區在淡季仍堅持營業,舉辦特色活動,呈現淡季不淡的喜人局面。
留住客人,需要通過觀光、游樂、泡湯、健身、康養、美食、購物等形式,不斷刺激游客的體驗興致。嘉魚山湖溫泉度假區,游客可以在湖邊騎行、湖上體驗快艇、水上飛機、沙灘排球等娛樂項目。崇陽浪口溫泉度假區內規劃有研學基地、書店、大型影院、超市、精品餐飲等配套場所,形成了“吃住行游樂購”一條龍的布局,適合家人、親友聚會度假。
楊奇認為,選好“溫泉+”的模式,是我市溫泉旅游產業未來發展的態勢。例如,“溫泉+療養”是把溫泉健康養生的價值與日常的體檢醫療、診斷、康復、療養健身等一系列的手段深入結合,打造溫泉康復療養基地;“溫泉+地產”是挖掘溫泉在養生和旅游上的價值;“溫泉+VIP+休閑綜合體”,構建游泳、聚餐、開會、健身、打球、賞景、住宿等多功能休閑產業聚集地;“溫泉+景區+文化”,搭載歷史形成高端文化園,讓游客消費不僅停留在花錢賞景的淺層次上,更上升為一種情懷;“溫泉+水上游樂設施”,改善夏季淪為淡季問題。
楊奇說,今年,我市將對現有的溫泉產業進行提檔升級,形成多元化溫泉產品體系,延伸溫泉休閑體驗的過程,降低溫泉景區的門票門檻,引導游客的二次消費。將重點推動溫泉企業與醫療機構、養老企業深度合作,打造康養產業。加大對溫泉周邊環境衛生的綜合治理,對溫泉的經營管理、市場亂象等方面進行規范與監督,引導溫泉企業規范經營、有序經營。著力提升溫泉景區的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恬 通訊員 劉明)
編輯:hefan
上一篇:
通山開展特色導游培訓
下一篇:
端午游赤壁 萬水千山“粽”是情 端午福利享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