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湖北九宮山,是要看闖王陵的。
山里大霧,濃得能夠擠出水來。我們一路上山,到了山頂,才體會到什么叫云山霧罩。云一樣的霧,海一樣的云,別說俯瞰群峰,連觀景臺都在云霧中若隱若現,能見度不超過20米。沒辦法,只得下山。
我們在山腰的小鎮上,找了家飯店吃中午飯。令人驚喜的是,吃飯的工夫,濃霧散去,天晴了。雖然下午的陽光有點清淡,有點懶散,但目光所及,九宮山雄偉的峰巒和滿山繁茂的植被都是清晰的,包括秋風皴染,些許樹葉泛出的紅色,也讓人心動。
我們立即決定,重新上山。
我們以為,既然闖王陵在九宮山,那么從山腳到山頂,一定會遇見它。即使它在別的岔路上,也一定會有指示牌。重新登上山頂才知道,雖然闖王陵所在的地方也屬于九宮山山脈,但和我們攀登的山峰不在同一個方向。于是,我們夜宿通山縣城,第二天再去闖王陵。
一
闖王陵地處九宮山牛跡嶺,它坐南朝北,倚山而建,占地8000余平方米。
四柱三門的仿明清建筑門樓,荷花綠大理石匾額,上書“闖王陵”三個隸書大字。兩側分列石象石獅,前橫溪水,上架石橋,坐落在山間的一片平地里。整個建筑依山就勢,氣勢宏偉。四周山巒起伏,但是并無稱得上高聳險峻的奇峰。不過沒關系,“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李自成(闖王)埋在這里,這里就注定是一處名勝。
陵區內最搶眼的是李自成躍馬馳騁的巨型銅像,一進陵區就能看到,一股英雄豪邁之氣撲面而來。
花崗巖牌坊旁邊,專門壘砌的一段花墻,兩側有兩尊石獅。墻上鑲有兩塊石刻,均為郭沫若的文章。其中一塊即是關于李自成死難地點的說明:“1955年湖北通城縣將修建傳說死于通城九宮山的農民英雄李自成的墓,曾約我為該墓題詞……近據《歷史教學》編輯部、湖北師專歷史系、武漢大學歷史系及金毓黻先生的考評,認為李自成死難地點應為湖北通山縣,而非通城縣。
這一考證,確有實據,是可以信賴的。”郭沫若還特意強調,為通城縣李自成墓所作的題詞及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說李自成“犧牲于湖北通城九宮山”都是根據舊有傳說,應予以改正。
拾級而上,第一個平臺便是李自成墓。圓形的墓冢高高隆起,墓碑上的“李自成之墓”,依舊為郭沫若題寫。
來到闖王陵,有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郭沫若和李自成千絲萬縷的因緣。而這一切,除去郭沫若是權威的歷史學家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源起于當年他那篇文章《甲申三百年祭》。
明末甲申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縊死在煤山。浴血奮戰16年的闖王起義軍終于入主紫禁城。誰料只有41天,“大順”王朝便倉惶逃出北京城。300年后的1944年,郭沫若以史為鏡,寫成《甲申三百年祭》,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文章分析了李自成起義失敗的原因,告誡人們在勝利面前,特別是在迅速到來的勝利面前,不能驕傲自滿。后來毛澤東決定在延安的《解放日報》連載這篇文章,并把它列為“整風運動”的學習材料。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毛澤東心中,李自成是一位歷史英雄,同時他又是一面鏡子。執掌政權之前,不論是李自成自己,還是他的起義軍,艱苦樸素,秋毫無犯。《明史》也稱贊他“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下共甘苦”。他的軍法非常嚴厲,例如:“軍令不得藏白金,過城邑不得室處,妻子外不得攜他婦人,寢興悉用單布幕綿。”可就是這樣一支軍隊,在勝利之后居然馬上腐敗變質。
《甲申三百年祭》中說:“近在肘腋的關外大敵,他們似乎全不在意。山海關僅僅派了幾千兵去鎮守,而幾十萬的士兵卻屯積在京城里面享樂。”“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籌備登極大典,招攬門生,開科選舉。將軍劉宗敏所忙的是拶夾降官,搜括贓款,嚴刑殺人。”郭沫若痛心疾首:“紛紛然,昏昏然,大家都以為天下就已經太平了的一樣。”
如何讓共產黨人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是毛澤東思考的歷史性課題。每當中國革命發展的重要關頭,尤其是走向勝利的關鍵時刻,毛澤東便以李自成來警示告誡全黨。1949年,當毛澤東離開西柏坡,啟程趕往北平時,他再次警示:我們決不當李自成。
二
我在李自成墓前靜默良久。墓碑前有一個不算太大的銅鼎,也許是作為游客祭奠時的香爐,也許象征著李自成也曾問鼎中原。鼎中的泥土長出了一層碧綠的小草。
墓后是李自成紀念館。紀念館屋檐下掛著兩塊匾額,前面一塊是茅盾題寫的“李自成陳列館”;后面一塊是歐陽中石題寫的“李自成紀念館”。紀念館大廳中央有一尊李自成頭戴斗笠,身披斗篷的半身雕像。雕像表情冷峻,雙目圓睜,一副威武不屈又死不瞑目的神情。
紀念館旁有一處山坡,山坡下用條石砌起一個方形小圍欄,里面樹有一塊石碑:“李自成殉難處”,斜坡的巖石上則刻著“激戰坡”三字,這就是李自成被殺害的地方。
在諸多關于李自成死難地點的記載中,明末清初學者費密在清康熙年間所撰的《荒書》記載最為詳盡,郭沫若亦認同《荒書》的說法。
書中記載,李自成與親隨十八騎遇到鄉勇,十八騎被打散,“自成獨行至小月山牛脊嶺,會大雨,自成拉馬登嶺,山民程九伯者,下與自成手搏,遂輾轉泥潭中。自成坐九伯臀下,抽刀欲殺之,刀血漬又經泥水,不可出。九伯呼救甚急,其甥金姓以鏟殺自成,不知其為闖賊也。”
“激戰坡”確是一片坡,但這片坡既不高,也不陡,李自成卻被誅殺在這里。曾經號令千軍萬馬,能征慣戰,令對手聞風喪膽的一代“闖王”,居然死在鄉勇的鋤頭下。
我怔怔地盯著“激戰坡”,坡兩邊是茂密的樹林,棵棵筆直,似綠色屏障拱衛著“激戰坡”。
“李自成殉難處”石碑下面的圍欄里,飄落了幾片白楊的葉子。我彎腰撿起一片,輕輕拂去上面的塵土,凝望著那金黃的葉脈。
毛澤東在離開西柏坡時說:“進了城,我們就正式管理這個國家了,更要多為人民著想。李自成勝利了就忘記了人民,不然他是不會失敗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李自成忘記了人民,人民自然不再“開大門迎闖王”了。
我試著踏上“激戰坡”走了兩步,并不難走。當然,和闖王當年的氣候不一樣,沒有大雨;和闖王當年的遭遇也不一樣,沒有廝殺。但無論如何,只要失了民心,這樣一面小小的山坡,就能斷送一代梟雄。
我們信步走下李自成墓的臺階,我想,“我們決不當李自成”的深刻警示,就是一刻也不能脫離人民,永遠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郭華)
編輯: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與三湖連江相遇
■夏瑩(通山)沒有雪的冬天,總感覺缺失了一些什么。歲未,小城終于迎來了期盼已久的一場大雪,漫天雪花飛舞,處處銀裝素裹,...
咸寧網訊通訊員汪麗娜、胡亞芳報道:“8月8日開始,我們就向全國游客免門票開放了,一下子客流量就增大了不少,還好有你們的...
馬世永(武漢)近期到九宮山避暑,被九宮山如畫美景所吸引,勾起我對往事的回憶。九宮山的路記得1997年冬季,一個大雪紛飛的日...
馬世永(武漢)近期到九宮山避暑,被九宮山如畫美景所吸引,勾起我對往事的回憶。九宮山的風與朋友相約,到九宮山的銅鼓包去看...
朱凌云(通山)有人說九宮山的風似鬼哭,似狼嚎,似千軍萬馬在奔騰,似龐大的交響樂在演奏,總之九宮的風比別處的風有故事,只...
孔帆升(通山)夏日的九宮山上,午后涼風習習,行人寥寥。湖面細碎的波紋,密密匝匝,湖邊碧綠的山野寧靜無躁,從對面筆架山上...
○徐浪整理九宮山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名山,有“廬山天下秀,鐘靈數九宮”之譽,是中國著名的山岳風景旅游避暑寶地。1926年九宮...
九宮山在南陳宣帝太建元年(公元569年)就開始營建開辟和定名,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名道張道清攜皇帝之詔,上九宮...
我們都會平安康寧以你的名字告訴每一個人攜手同心必定能贏災難面前我們負重前行太陽沖破烏云沒有什么能壓抑光明春天就要到來...
○徐浪高湖村位于通山縣闖王鎮,毗鄰九宮山自然風景區,坐落在九宮山老鴉尖北麓盆地間。某年,一登臨九宮山仙人途經此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