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玉關
再見詹文峰,又一部佳作!
10年前的2013年,一部《鄉音——今天演出》揭開了湖北崇陽民間提琴戲班的古和今;
10年后的2023年,一部《鄉情——桂花人家》打開了湖北咸安鄉村桂花人家的情與愛。
詹文峰,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曾榮獲咸寧市首屆“香城泉都”文藝獎,其20余組攝影作品獲得國際、全國、省級以上各類攝影獎項。2023年11月,詹文峰帶著《鄉情——桂花人家》組照 亮相中國第十屆麗水攝影節,受到主辦方和參觀者的一致好評!
昨日,記者再次走近詹文峰,只為探尋《鄉情——桂花人家》出版幕后的桂花情,桂花事、桂花魂!
桂花情:“全國五個第一”的高度
2300多年前,屈原途經咸寧寫下“奠桂酒兮椒漿”“沛吾乘兮桂舟”的美麗詩句時,誰會想到這一縷香順著時光的河流延續到現在? “咸寧”和“桂花”,彼此滋養,互相潤澤,終究演繹出一座城和一枝花的千年佳話——“中國桂花之鄉”,全國唯一城市獲此殊榮!
桂,生在城中任一角落,長在市民的心坎之上。 詹文峰雖然不是咸寧人,但在咸寧工作生活20余年的時光里,讓他在2013年完成了《鄉音》之后,很快就錨定下一步作品的主角——千年桂鄉的桂!
其實,作為攝影愛好者的詹文峰,鏡頭早在20余年前就涉獵桂花,但那時只是每年在桂花盛開之時,會與友人一同去捕捉桂花收獲的瞬間。可隨著拍攝次數增多,詹文峰心底的“桂花情”也愈衍愈濃。
當《鄉音》出版后,詹文峰查找以前鄉村采風影像,發現有大量打桂花的照片,早在2011年前后,陸續前往咸安區桂花鎮,尋找當地最原生態的桂花樹林,拍攝他們采集新鮮桂花的過程。于是,他的“桂花情”完全濃烈開來,孕育《鄉情——桂花人家》作品的想法由此開始。
千年桂鄉,如何更好的詮釋和展現新時代的“桂”呢?詹文峰開始閱讀各種書籍、文獻、史料等,深度研究了千年桂鄉的前世今生,并全面地掌握了咸寧桂花現狀——2300余株的百年古桂樹,40個地方特色品種、8萬畝的種桂面積,50萬公斤的鮮花產量、全國專家認證的鮮花質量……“全國五個第一”的桂冠,徹底激發詹文峰的探知欲,并全面深入到桂花鎮各村組,走村入戶,用田野調查方式,開始記錄他們與樹為伴、與苗為伍、與花為樂的生活和人生。
之前,每年9月,主要關注桂花收獲。從此,一年四季,全面走訪桂花人家。烈日下、風雪中,詹文峰帶著相機就走進桂花人家的故事中!每走訪一戶,他就為每一戶在他家桂林下拍攝一組照,再洗印一張照片贈送給對方,感謝他們分享故事。
奔走著、拍攝著、記錄著……十余個寒來暑往,他的攝影鏡頭里已裝載百戶人家,他的田野調查已記錄百家故事。于是,詹文峰的“桂花”致力于創作主題的開掘、表現角度的調整,實現了從風物攝影到紀實攝影的跨越。
桂花事:“百戶桂花人家”的寬度
腳步丈量出寬度,奔波耕耘出厚度,思考沉淀出高度。《鄉情》也有了四個部分:收獲、人家、苗圃、童謠——用圖文并茂形式,深度詮釋和展現新時代“桂”之下的“人”和“家”,“情”和“愛”,“史”和“今”。
“拍攝記錄《鄉情》還一個深層次的思考。獨特優秀的農作物品種,是人類歷經千百年來生產實踐而培育的核心技術,更是人類農業文明的重要載體。桂花人對古桂保養,對桂花的采存,對苗圃培育等等有著獨特的方式和方法,全過程對自然環境有效保護,充分體現對賴以生存土地的珍惜。”詹文峰介紹,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隨著新培育農作物品種的普及,眾多具有地域特色傳統農作物正面臨著迅速滅絕的危機,正如信息技術帶來的全球文化趨同一樣,雜交技術、轉基因技術的普及也造成農作物品種趨同和單一化,失去物種的多樣性和文化的豐富性,潛藏著巨大的物種危機和文化危機。
為全面還原千年桂鄉,詹文峰把自己置身于“桂花人家”,盯得緊、跑得勤,長時間與農戶吃與住、勞與耕、深與思,還邀請朋友陳經艾陪著跑遍各村各組,又當翻譯又錄制視頻。慢慢地,“桂花人家”成了詹文峰的創作情感的歸屬之地,并與當地村民建立了深厚感情。看,桂花鎮柏墩村何正順老人家,與詹文峰已成忘年之交。何正順家做了好吃的土特產,特意到溫泉送給詹文峰;詹文峰隔三差五帶些水果和生活用品送到何正順家。
桂花人有冷暖溫情,桂花事亦飽滿豐盈。將密封扦插快繁技術引進到咸寧的苗圃開發者韓紅、把桂花苗木賣到全國各地的開拓市場者何勝利、家有近400畝桂花苗木基地的子承父業者何龍、家有咸寧金桂樹齡最長的鄉村教師韓學進……每一個故事的背后,都是詹文峰對桂花之鄉的熱愛,對桂花人家的深情,對桂花文化的崇尚。
有了故事的紀實攝影,讓桂花事有了棱角,有了苦樂,有了韻味,有了張力,有了讓人欲罷不能的關注欲和暢快淋漓的探索欲。這就是詹文峰鏡頭呈現的獨特魅力,帶給讀者的是最生態的桂、最生動的事和最真實的情!
桂花魂:“千年桂鄉傳承”的厚度
桂子花開,是秋天的寶物,是四季的精靈,也是咸寧的精魂,聞著心曠神怡,看著儀態萬千,讀著芬芳千年。詹文峰在數萬張照片中經過二十余輪精挑和取舍,留在《鄉情》中的百余張攝影作品,不只是簡單的風光畫景,不只是平凡的風物紀實,而是桂文化之精髓,桂文化之魂魄,是千年桂鄉傳承的桂花精神!
民間傳說,咸寧桂花來自月宮,一說是吳剛伐桂時桂花樹枝掉在咸寧落地生根,一說是嫦娥將桂花種子撒播在咸寧掛榜山。因此,民間把嫦娥視為桂花花神,流傳著守月華、祭月神的習俗,咸寧由此成為“中國嫦娥文化之鄉”。攀桂、折桂、蟾宮折桂等典故,在咸寧也有地方性詮釋。咸寧人把宋代連中三元的馮京當作折桂奪冠的楷模,每當子女入學升學,父母要帶著他們栽種一株桂花樹,期望其金榜題名。
千年桂鄉的桂,不再是簡單一樹一花,而是社會經濟活動的產物,是城市進程中沉淀的人文精神。因此,詹文峰《鄉情》里解答了桂花為什么在咸寧成長千年!那是清代康熙年間將縣衙的會客廳命名為“桂花堂”,是官員的風雅之舉激起了民間植桂的熱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咸寧曾掀起四次桂花栽植高潮……在城市歷史進程中,花農與桂花有著深深的不解之緣、難舍之情。
現就職于溫泉城區一公司的“零零后”的何薇畢,10年前在桂樹下陪著爸爸媽媽打桂花,10年后選擇繼續陪伴爸爸媽媽打桂花;桂花鎮鳴水泉村陳愛云是網絡達人,通過一部手機一年將100萬余株苗圃銷往全國各地;鄉村醫生雷應佳曾兩次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卻堅稱藥用價值俱佳的桂花樹全身是寶……在詹文峰的《鄉情》中,“人”有了“桂”之精髓——低調樸實,“桂”有了“人”的精神——默默奉獻!于是,桂花人家,總是任勞任怨地建設城市;桂花飄香,香飄千年聚焦了世界目光。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在12年的時間,詹文峰通過對咸寧桂花和花農的沉浸式觀察、跟蹤式拍攝、對比式呈現,刷新了創作手法,擴寬了藝術風格,將桂花人家的精神傳承在一字一句中,傳播在一畫一境上,傳遞在一鄉一情里,讓攝影藝術實現了一次全新的提質飛躍,讓千年桂鄉擁有了一部非凡的文化瑰寶!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賽罕塔拉的早晨
下一篇:
4月5日,黃岡市召開全市教授回鄉暨能人回鄉創業座談會,向全國黃岡籍專家教授、企業家發出誠摯邀請和深情召喚。黃岡此舉旨在...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挖掘咸寧山歌、民歌資源,連續參加“鄉村音樂潮”系列活動,組織開展“村村有...
■袁麗明(通山)與“泉”相關的名字,總是充滿泉特有的靈性與魅力。還沒去過下泉,便聽過下泉的鄉音,老人、孩子,男人、女人...
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九宮山有一個安全有序、熱鬧非凡和快樂祥和的避暑季。
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九宮山有一個安全有序、熱鬧非凡和快樂祥和的避暑季。
咸寧網訊通訊員廖勝楠報道: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外鄉人此間返鄉掃墓、尋根問脈已成心頭縈縈牽念,...
■耿慶魯只需一縷憂傷的秋風一絲惆悵的秋雨一片飄零的秋葉就輕易觸動秋日的鄉愁秋空高遠白云縹緲秋日回鄉的渴望把濃稠飽滿的...
通山由大山孕育、由山民打磨、經過創作,既保留了其最天然的一面,又將全新的文化內涵注入其中,在眾多通山人的傳承下,在新...
■周緒成(咸安)我是在家鄉山村長大奔古稀的人,對鄉村漸行漸遠的鄉土文化有著很深的印象,童年里那美好的往事就像一只風箏漫漫...
宋景明站在歲月之巔放牧心靈,蒼老的是凡塵煙火印記,深邃的是千年古鎮白霓橋的情懷。安享時下閑逸的時光,收獲寂寞耕耘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