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潮俗好戲之風,由來已久。清康熙藍鹿州《潮州風俗考》載:“梨園婆娑,無日無之……舉國喧闐,晝夜無間?!薄盁o日無之”說明演戲的頻繁性;“晝夜無間”記錄了日夜連演通宵達旦的淫濫程度。舊時村鎮“請戲”,分“日夜戲”與“午夜戲”兩種。前者從上午10時起鼓,至午餐歇鼓;下午3時左右續演,至晚餐歇鼓,晚上7時多夜戲開始,一直演至翌晨天明為止。后者從下午3時左右起鼓,至晚餐歇鼓;晚上夜戲一樣演至天明。
潮俗祭祀之風甚熾。舊時的演戲活動,多圍繞著祭祀活動舉行。祭祀對象大抵兩個方面:一是姓氏宗族祖先;一是村社的社神(俗稱“地頭神”)以及其它各類神明。潮地人文有其特點,歷來是“聚族而居”,因而宗祠和神廟(俗稱“老爺宮”)星羅棋布,大異他州,祭祀活動也很有組織。宋元以前每逢祭祀須“奏音聲、以謝神貺”,大概到了明代以后,這種“奏音聲”便多被戲曲所代替。
《揭陽縣志·風俗》載:“仲春祭先祖,是月多演戲;諺謂‘正月燈,二月戲’。”可是辛亥革命以后,宗族祭祖的演戲活動已日見減少,而配合祭神謝神的演戲習俗仍十分活躍。及至抗戰開始,潮汕淪陷,民生困苦,戲班大批流散,這個習俗才大大衰減。
“正月游神戲”
正月在過去農事還不忙,潮汕各地普遍舉行游神的娛樂活動,音樂舞蹈與戲劇活動最為熱鬧。但潮陽卻是“正月游燈,二月游神”。
“三月媽生戲”
潮汕沿海各地遍立“天后圣母”廟。舊歷三月廿三日為圣母神誕,俗謂“媽生”,皆極隆重;演戲謝神,尤以漁民區為甚。
“五月龍船戲”
舊歷五月初五,潮汕水鄉普遍舉行賽龍舟活動,有些村社并要請戲湊熱鬧,有的向鄰村借龍舟,也得以戲還禮。
“關爺生戲”
潮汕民間崇奉關羽,所立之廟稱“關帝廟”。舊歷五月十三日為關羽神誕。光緒末年澄海蓮陽鄉在這一天一共聘了52臺戲,散聚在關帝廟的前后左右,進行大慶祝。又普寧里湖鄉,過去每年在這個關爺生到來,照例要由4社聯合演出20個日夜的戲(從五月十一晚起至六月初二日止)。
“七月施孤戲”
“施孤”即民俗的盂蘭勝會。村鎮普遍舉行打醮祭拜活動,但不限于一天,而是各鄉先后舉行,所以演戲生意在這個月中很興隆。普寧下架山鄉、梅峰鄉等地對這個習俗特別重視,曾有一年竟聘了二、二十班戲同時演出。
“十一、二月謝神戲”
秋收之后,舊俗照例要“答謝神恩”,祭拜村社的社神。加之這時農事較閑,因而配合謝神的演戲活動又活躍起來。以上記的是祭祀的演戲活動,此外還有各種不同作用和緣由的演戲活動。
“游藝籌款”
“游藝”的形式類似宋代的“瓦舍”、“勾欄”;也類似北京天橋的游樂場。以多臺戲曲為主,并配有雜技魔術、音樂清唱。 此形式始于汕頭市“大同游藝場”(固定營業性),后來潮州西湖于30年代初,由榮生泰綢緞行老板林筑圃(當時林是潮州商會會長)發起舉辦游藝會。請十多臺潮劇以及外江戲、白字戲、燈謎、象棋、黑白無聲電影演出。門票收入除用于活動費用,余皆捐贈潮州貧民院作福利基金。往后每年金秋九月,也舉行這種游藝盛會,至抗戰時停比。復員后也曾舉辦,因當時話劇興起,“春茅”話劇社也曾參加游藝會演出。1931年,澄海蓮陽鄉也曾舉辦一次游藝活動,那是國民黨清剿隊營長馮哲夫為建哨樓而借此籌款。
賭錢戲
在賭場附近演戲,借以招徠賭客,戲金由賭場攤主負責。據說,這風俗是由南洋傳來的??箲鹌陂g,澄海銀砂鄉,就經常演這一類戲。
罰戲
民間訴訟、糾紛,負方也有被罰而送戲以作賠禮。
喜慶戲
舊社會達官貴人或豪富人家壽誕升遷、結婚、生子、得利、高中等喜慶,常聘戲班演戲以夸耀。此外,宗祠或神廟落成,也往往要演戲以示隆重慶祝。清末還有所謂“秀才戲”、“舉人戲”,那是科場得中而借機斂財。
斗戲的風習
潮俗斗戲之風甚盛,村鎮廣場戲若是對臺或多臺演出,往往形成斗戲。斗戲就是一種較藝爭勝,有時是聘戲的東家或豪富的觀眾故意懸紅立錦標,以挑起戲班間的競奪,一般以群眾的評議、棚前觀眾多寡為標準。優勝者就可把一面繡有“潮劇之王”或“潮劇之冠”標旗拿去,標旗上的紅包(獎金)也歸其所有。因此,參加斗戲的戲班除盡量拋出拿手好戲和精采技藝外,還得想方設法搞出奇的點子。有時斗戲雙方勢均力敵,各不服輸,雖天明日出也不愿停鼓,待至東家來作仲裁判定,方肯罷休。
抗戰勝利后,潮劇班社雖所余不多,但斗戲之風仍存,到建國后才絕跡。
開臺例戲——“搬仙”
舊時村鎮演出,開場時都必須加演吉祥戲,俗稱為“搬仙”(也有稱作“扮仙”),或稱“四出連”、“五福連”?!八某鲞B”為《八仙慶春》、《跳加冠》、《仙姬送子》、《京城會》四個小出。由于這四出中寄寓了“功名財子壽”—— “五?!钡南笳饕饬x,因而稱為“五福連”。“五福連”也因這四出加“凈棚”共五出而得名?!皟襞铩辈⒎且粋€獨立小出,它原是南戲“副末開場”的遺留形式,后來經演化而把報場詞固定為一個套子:“高搭彩樓巧艷裝,梨園子弟有千萬,句句都是翰林造,唱出離合共悲歡——來者萬古流傳!”后來又把這個“副末”(由班里的“香公”擔任,香公即二等老生,相當于副末)說成是“唐明皇”或“李世民”,并賦予“凈棚”的作用。因此,就是在戲院里作營業性演出,開場照樣必須來一個“凈棚”。
“搬仙”的形式不知起于何時,但以前潮州和海陸豐的正字戲都有這一舊規。
“踮腳戲”
昔年村鎮的戲劇演出,由于多屬祭祀喜慶一類,故多在廣場進行,自由觀看,但由于都得站著踮著腳尖看戲,所以群眾叫做“踮腳戲”。
凡祭神或祭祖的戲,戲臺必須正對祀廟的殿堂。這類戲名義為“做給神看的”,事實是群眾文娛生活的需要。
婦女們最喜好看戲,但又不敢與男人們一起擁擠,便必須結伴合群,由老年婦女押伴,有的在戲場周圍擺著高凳,站在凳上看戲,有錢人家的公子小姐還特地搭小看臺。
這種“踮腳戲”的歷史很長,一直到現代,在農村還保留著這種演出形式,不過現在的鄉村已有集體組織,已可有秩序地分配座位,席地而坐看戲。
丟彩
丟彩即喝彩,是潮劇觀眾的一種習俗。“競以青蛙白鏹擲歌臺上,貧者輒取巾幘衣帶便面香囊擲之,名曰丟彩。次日,則計其所值而贖之,伶人受值稱謝,爭以為榮?!边@是乾隆《潮州府志·社會》所記載的現象。清代末期則“隨棚惡少,三五成群,俗謂之交沙客;擲果拋衣,以博小旦一顧,謂之謝目箭。”(王定鎬:《鱷渚摭譚》)喝彩捧場習俗,一直延續到建國后。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貴妃醉酒》的源和流
下一篇:
戲曲的起源,種類,以及各種種類戲曲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