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應變是互聯網時代生存的基本素養
作者:唐山立(自由編劇)
我算是比較完整地參與和體驗了整個互聯網影視從無到有和從有到多的過程。上學時,我就開始接觸互聯網影視,彼時我不僅是一位視頻播客,還為很多品牌制作過一些成本較低、用于互聯網傳播的廣告片。
視頻網站從行業模式上改變影視行業大約是近五年的事情,其本質仍是互聯網資本對傳統媒介以及影視劇行業的降維打擊。經過幾年的盤整,互聯網影視的類型格局基本成型,我在此過程中獲取了一些網劇編劇策劃工作的機會,并因此從影視劇市場端轉行進入創制端。
2020年,國內外環境發生很大變化。來自互聯網平臺的資金已成為中國影視劇市場有效、穩定的活血來源,影視劇在當下的局面中,亟須提高社會價值。之前數年我的主要工作方向是歷史、魔幻、涉案等制作難度較高題材的創制工作,今年我創作的重心會調整到“新主流形態”和“陽春白雪”這兩個主要方向:前者主要指具有商業性的主旋律影視劇,這也是我理解中未來若干年中國影視劇行業的主調;后者則是一些具有創作新氣象但成本較低的藝術電影,由我自己擔任導演,主要通過一些影展募集資金,會考慮采用網絡電影的手段發行。擁抱變化并不斷堅持創作,是我認為一個影視從業者應有的職業素養。
北漂是為了實現文藝夢想
作者:扣兒小姐(獨立影評人、新浪微博電影大V評委成員)
2014年,我穿越一千公里的距離,開始第二次北漂。源于心底埋藏的“文字工作者”夢想,也得益于平時看電影和自由撰稿的經驗積累,我成為一名業余網絡影視評論人。我喜歡發表對電影的看法與感悟,或褒或貶,都希望看到電影的進步。互聯網有多么開闊就有多么包容,只要你愿意創作,就會有更多平臺能夠發表自己的文章,也就有更多的人透過文字與你相遇。
電影《流浪地球》海報 ?資料圖片
一位同樣喜歡網絡影評的朋友如是說:“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是一枚小小的齒輪,無聲無息地運轉,不可或缺地存在。作為評論人,更不能也不應該置身事外。”從前我們都只是在網絡背后“窺視”別人的生活,如今能夠自己提筆寫字,通過努力使自己在身處的領域內有一定影響力,有機會為一些人、一些事或一些作品發聲,自如穿梭于網絡,這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成為獨立影評人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電影令人感動。尤其是近兩年,國產電影在類型片上的進步顯而易見。《戰狼2》和《紅海行動》,都是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塑造了中國英雄的成功影片;《流浪地球》作為國產科幻影片的劃時代作品,是會被歷史記載的里程碑。
作為獨立影評人6年有余,我始終保持著精神的獨立和表達的清醒,我對影視行業的認知在日益增長,不斷學習的同時也渴望被認可。除了越來越多的網絡平臺可以展示自己的評論作品,我也期盼能夠有更多專業的機構、協會可以加入,通過有效的管理、交流、培訓和職稱評定等,讓我們這樣的新文藝群體有更大的成長空間、更多發光的機會、更體面的社會地位。
新人生存壓力大 靠配音吃飯變得更難
作者:小連殺(配音演員,中國青少新媒體協會會員)
我是小連殺,一名配音演員,從事配音工作11年。配音是聲音藝術的創作,是文藝創作的一個細小分支,很多影視作品,尤其是動畫,都離不開配音演員的幕后參與,但配音人才的培養,卻一直是欠缺的。以動畫行業為例,如果你想成為一名編劇、導演、畫師、后期制作,都可以在大部分高校找到對應的專業,進行系統的學習,卻幾乎找不到哪所大學有開設配音專業。而配音演員這個職業被大眾所知曉,其實也就是近兩三年的事。
漫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海報 ?資料圖片
漫畫《鎮魂街》海報 ?資料圖片
從業11年,也無意中見證了國漫崛起的歷程。剛入行的時候,國產動畫絕大多數是做給學齡前兒童看的,配音的方式也會偏低幼和夸張,隨著越來越多偏成人化的番劇出現,配音風格也勢必要隨之調整,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幸好還有熱愛,讓我堅持了下來。為了更快地適應新的配音風格,我開始學習和模仿當時已經非常成熟的日漫,聽他們對臺詞的處理、對節奏的把握、對情緒的控制,一個字一個字地學習、練習和比較,直到找到適合自己的配音方式。
2015年我參與了一部歷史軍事愛國題材動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配音工作,為里面的主角兔子配音。這部動畫用萌萌的畫風和動物形象,來講述中國近現代史,講述“種花家”慢慢崛起的故事,又燃又催淚的同時,也讓我想到,國漫的發展不也正是如此……每一個從業者,都有一個國漫崛起的夢,正是這樣的信念和堅持,陪伴我們走過漫長又艱難的探索之路,讓我們看到了一束微光。
隨著越來越多優秀的國漫不斷涌現、國產動畫電影一次次刷新票房,配音行業也被帶動著有了更快的發展:大眾開始知道配音演員這個職業,更多的年輕人開始把配音列入自己的職業規劃,但普通配音演員的片酬與十年前相比幾乎沒有明顯變化,這使得靠配音吃飯變得比之前更難,新人的生存壓力也更大。如今,我們看到了更多機會,也看到了更多挑戰,身在其中,唯愿不忘初心,繼續用聲音助力國漫崛起,讓更多像《一人之下》《鎮魂街》這樣的國風文化設定愈發深入人心,讓“大圣”和“哪吒”這樣的中國IP成為每個人心中的超級英雄。
當不了軍人,我就畫軍人
作者:劉驍(自由插畫師、影視分鏡師)
“鋼鐵時代”是我的網名,源自于著名自傳體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憑著鋼鐵的意志和堅定的信仰燃燒自己的青春,創作出了一部不朽的巨著。他的精神深深感動著我,每當我感到絕望的時候,就會想起這個鋼鐵般的戰士。
劉驍畫的抗疫插畫 ?資料圖片
我是一名專職漫畫插畫師,主要創作軍事歷史題材作品。一次醫療事故導致我從小失聰,只能戴著助聽器來維持正常交流。幼年時我常聽當過兵的祖輩和父輩講他們的戰爭故事,耳濡目染,我便對軍事格外感興趣,喜歡看戰爭題材的連環畫和影視劇,父親從部隊轉業帶回來的一本《兵器圖例》已經被我出于臨摹需要翻爛了。我熱愛軍旅生活的硬朗熱血,也被軍人的直率熱情所吸引。一級聽力障礙讓我注定無緣軍旅,但這并沒有阻礙我心中的那份情懷,我將這種熱愛全部傾注在畫筆上。
看到這些年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受到《戰狼2》《紅海行動》《我和我的祖國》等主旋律電影的鼓舞,我對創作愛國愛軍題材作品的斗志更加堅定。我和很多軍人成為朋友,給軍隊做宣傳插圖,在網上陸續發表的系列插圖以及一些軍旅題材的作品也逐漸得到軍迷圈子的認可。在朋友的推薦下,我和幾位著名軍旅題材作家、導演合作,為幾部影視劇畫分鏡頭。現在的我不僅是漫畫師、插畫師,同時也是影視分鏡師。
繪畫是一門技藝,創作是一種情懷。我希望自己的作品給讀者帶來的不僅僅是愛國愛軍的正能量,還有精神上的鼓舞。我帶著最純樸的感情去畫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動讀者。作為軍人的后代,我雖然不能參軍,但依然可以用畫筆當武器去弘揚中國軍魂,要讓我們的孩子們知道,中國人有我們自己的英雄,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張超、余旭……這些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英雄,我的理想就是用畫筆塑造出屬于中國人的英雄。
當我們感覺命運束縛了我們的腳步時,不如竭盡全力奮斗一把,用這種不屈服、不放棄的精氣神去改變命運。堅持理想、堅定信仰,用強大的愛國熱情和奮斗豪情,注解無悔青春,實現卓越人生。
維護版權不該吃力不討好
作者:蕭九流(知乎作者、網絡文學作家)
我和身邊搞創作的朋友們有一個小微信群,沒事就聊聊最近寫了什么,偶爾有人會上來嚎一嗓子,說卡在哪段劇情了,不知道該怎么往下推進。大家也很熱絡地幫忙出主意,深夜12點談美食和夢想,白天逮著人就問“有什么生發水推薦”。
三年前,我們的群里有87個人,到今年年末還剩12個。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說,“兄弟們,我找到新工作了,不干這行了”。剩下的人先是調侃,隨后祝福。大家都知道這行太苦了,幾乎每天都有人拿著鏈接來問:“這不是你寫的故事嗎,怎么被人抄襲了?”那些抄襲的網站、人、公眾號都千奇百怪,專門做女頻的App抄了小毛的懸疑恐怖長篇小說,賣藥的微商抄了二壯的童話故事……我們覺得很荒誕。
大家剛入行時,對自己的版權在意得不得了,作品那可是親兒子啊!然而,你嘔心瀝血寫成的稿子,別人只需要一分鐘復制粘貼,五分鐘融梗,十分鐘洗稿,就能收獲同樣甚至更好的效果。剛開始還會去撕扯、叫囂、講道理,但后來次數多了,也麻木了。甚至會有人說:“別給我發這些了,我又沒法告人家,你讓我看了我還鬧心。”
其實,寫作是一個漫長且痛苦的過程,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刪掉,為了幾句臺詞抓破頭皮,連做夢都在想那段劇情怎么才能更好一點,這樣做出來的成品,被人隨便抄襲、盜用,甚至倒打一耙,沒人在這種時刻還能保持好脾氣。對于抄襲這件事情,我們已經習慣了沒有結果的維權,身邊朋友常把這句話掛嘴邊,“維權是最吃力不討好的事兒,因為你從開始的那一刻就注定失敗”。原創作者大多都經歷過這種時候,開始你想讓對方賠償,刪除抄你的稿子,再道歉了事。最后你只想要個道歉,對方卻囂張地說:“有本事你告我去啊!”畢竟現在知名作家告贏個版權官司,執行起來都千難萬難。甚至好不容易贏了,回頭一看抄襲者兩年前就賺得盆滿缽滿,然后牙縫里摳一點渣賠了完事。類似的事來個幾次,就沒人想管維權這事兒了。
創作很難,原創更難,但我希望社會能夠保護好每一個踏實認真碼字的人,否則用不了多久,內容市場就要被洗稿、抄襲、融梗的人占領。對我們來說,那才是最壞的結局。
互聯網圓了漢服的“破圈夢”
作者:楊娜(知名華服文化傳播者)
小時候,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漢族沒有傳統民族服飾呢?時代進步了,我們就只穿西式時裝了嗎?可為什么其他民族服裝就是傳統的象征,作為禮儀服裝保留至今呢?然而,這些問題一直沒有找到答案。
華服文化傳播者楊娜 ?資料圖片
直到2006年的一天,我偶然在論壇里看到一篇關于“漢服”的帖子。漢服,全稱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體系,它就是我苦苦找尋了十余年的那件民族服飾,只是因為歷史原因,它從我們的生活中淡去了。后來我瘋狂在網絡上尋找有關漢服的內容,想知道這件衣裳的背后承載了什么,為什么有這么多人自發地在為這件衣裳的推廣而付出努力。那時的我雖然不明白,但卻堅定了一個信念:我也要加入他們,因為這是我失散多年的漢家衣裳。
大學畢業后,我出國留學,和在英國的漢服愛好者一起成立了“英倫漢風”漢服社,為海外漢服復興助力。回國后,我組建了北京第一家漢服社團,編寫了第一部漢服復興史,編寫了第一部漢服復興歷程專著《漢服歸來》,開設了第一門中學漢服選修課,完成了第一篇以漢服復興為主題的博士論文……
我終于明白了初識漢服時的困擾,正是因為漢服的實踐活動與理論解釋之間存在著悖論——漢服的制作和應用充滿了建構主義色彩,與現代社會的生產、生活和文明相伴而生;但漢服的理論卻幾乎局限在“中國古代服飾史”的桎梏里,甚至把“漢服研究”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畫上等號,混淆了作為社會實體民族和作為政治實體國家之間的差別。這時我更加清楚了自己應該做什么,那就是完成理論的重構。歷時4年,聯合多位漢服復興中的中流砥柱,我終于完成當代漢服的第一本理論著作《漢服通論》,這本書也即將于2020年年底前出版。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民族名字的開端,就是衣冠。十余年間,作為一個純粹的民間“草根”活動,漢服愛好者們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流互動,實現了漢服的“破圈夢”,也“穿”出了一條文化復興之路。雖然未來的路還很長,但于我而言,待到兩鬢蒼白、步履蹣跚時,能夠問心無愧地說:“我這一生為漢服復興拼盡了全力”,這就足夠了。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14日 10版)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90后”海歸碩士自創漢服品牌:“與子同袍,瑤之光華”
下一篇:
第十三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30強出爐
為改變“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窘境在“三區三州”的一些貧瘠之地國家啟動易地扶貧搬遷有走出沙海遷入新居的村民有搬出大...
這段日子,你看見了什么?總導演:汪金福策劃:郭奔勝、周紅軍、徐壯志導演:馬軼群、黃小希統籌:胡玥聰、姚竣譯文案:董靜...
光明日報記者牛夢笛本報通訊員儲平如今年以來, 《風味人間》《文學的日常》《探世界》《此畫怎講》等網絡文化紀錄片的熱播得...
李光正、樂文婉、王建威、劉赫垚、達日罕報道員:李蓉、張晴、張澤、崔夢曉、姚巍、吳菲、徐章位、黃曉波素材支持:中國鐵路北...
自從金星在節目中揭露行業亂象之后,觀眾人人都變成偵探,開始尋找娛樂圈隱藏的“數字小姐”,但是兩年過去,關于金星口中的...
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的艱辛和犧牲現在正是要進行更多更多的努力和拼搏在習近平總書記指揮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這兩場戰役我們...
總監制:周宗敏監制:田舒斌倪四義策劃:郭奔勝周紅軍劉加文徐壯志執行策劃:夏小鵬湯丹鷺徐倩導演:馬軼群文案:董小嬌王子...
在娛樂圈里,網紅和路人一夜之間變為明星的奇跡有許多的案例,著名歌手大衣哥朱之文,火箭少女楊超越,農村出身的王寶強等等...
全媒體記者?向東寧?周萱?配音?王馨茁掌上咸寧報道崇陽雨山,湖北省首個國家石漠公園。他叫徐亞文, 53歲,崇陽縣路口鎮中...
既做文化“碼頭”,又做文化“源頭”——上海把14臺優秀新創劇目“請進家門”光明日報記者顏維琦10月24日晚,隨著序曲《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