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
作者:朱建軍(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近期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簡牘探中華》引發觀眾廣泛討論,收獲眾多好評。節目通過實地尋訪、實景戲劇、文化訪談等形式,講述簡牘誕生、發現、研究、傳承的傳奇故事,帶領觀眾身臨其境探尋中華文脈的奧秘。
在紙張普遍使用之前,簡牘是中華先民主要的書寫載體,在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脈絡中,簡牘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價值。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迄今已發現超過30萬枚簡牘。透過寫在竹片木板上的文字,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歷史故事跨越千年、躍然眼前。這些珍貴的考古文物與傳世文獻的記載相互印證,為我們追文明之根、溯文化之源提供了直觀且可靠的線索。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焙啝┦侵腥A優秀傳統文化的實物見證,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其巨大的文化價值沒能得到充分發揮。如何讓簡牘“開口說話”,成為溝通大眾與歷史文化的橋梁,是擺在簡牘研究者、保護者面前的重要課題。甘肅是我國的“漢簡之鄉”,自20世紀以來,共出土了6萬多枚簡牘,其中漢簡居多,尤以懸泉漢簡的發現為高潮和巔峰。近年來,甘肅在持續加強簡牘整理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大力推動簡牘資源的活化利用。去年9月,甘肅簡牘博物館新館面向公眾開放,千余枚簡牘首次亮相,依托豐富的展陳手段,為觀眾勾勒歷史場景的細節肌理。通過更多融合創新的方式,激發簡牘資源的全新生命力,推動簡牘學這門書齋絕學走向大眾顯學,才能讓簡牘承載的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不同于其他觀賞價值較高的文物,簡牘往往內容晦澀難懂,也因此成為冷門絕學。而事實上,比起鴻篇巨制,簡牘更像是歷史的注腳,勾勒著具體而精微的古代生活。《簡牘探中華》第六期節目聚焦懸泉漢簡,在還原古絲路場景時,選取了懸泉置嗇夫“弘”為主人公,用一個最平凡的小人物的視角,深情回望“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燦爛時代。嗇夫“弘”是2000多年前絲路古道上的一名小吏,留存有漢簡記錄70多條。作為絲路上重要驛站的負責人,他曾經歷了很多重大歷史事件、接觸了很多重要歷史人物,他的故事也為我們了解歷史、觀察歷史提供了一扇微觀窗口。像嗇夫“弘”這樣在歷史上默默無聞、在簡牘中栩栩如生的普通人,無疑是更能激發大眾情感共鳴的。以更深入的挖掘、更鮮活的表達,讓有溫度的小人物從簡牘的字里行間“活”起來,也就能更生動地講好簡牘里的中國故事。
文物的意義,既在于讓今人認識中華文明走過的路,更在于揭示其承載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與動力。這就要求我們注重闡釋文物與文明、與時代之間的促進關系,在與歷史對話的同時與時代共振。懸泉漢簡是見證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史料。在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里,雖然史書中不乏關于中原和西域交流的記載,但一直沒有關于驛站的考古發現。懸泉置遺址的發現和懸泉漢簡的出土,作為兩漢絲路上的史實檔案和原始記錄,與史書記載相互印證,終于還原了歷史的真實面貌。2014年,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共同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以簡牘文物為引,生動講述釋讀中華文明繁榮興盛、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的故事,對于我們今天賡續中華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創新性的闡釋和表達中,昔日冷門的簡牘學如今正逐漸走進大眾視野,越來越多人開始認識簡牘、了解簡牘、愛上簡牘。破譯好簡牘蘊藏的中華文明密碼,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一定能夠讓簡牘文物煥發出更加璀璨的時代光彩。
《光明日報》(2024年05月14日 03版)
編輯:但堂丹
劉斌是良渚古城的發現者、發掘主持人,崔勇則是中國第一代水下考古隊員、南海I號考古發掘領隊……這10位學者將考古報告中的地...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于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作者:楊共樂(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張明(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人類文明...
繪畫藝術,不僅是以線條、色彩、構圖等藝術手法,表達畫家情感的藝術創作,亦是反映文明進程的重要載體。
這是一本田野考察片段的記錄,帶你回到傳統的春種、夏耕、秋收、冬藏,從中重拾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激發傳統造物在民眾生活...
特別是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充分吸收其中...
(作者:蔣樂平,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跨湖橋文化和上山文化主要發現者、發掘者).
內容提要: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提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
大會主題為“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當日在上海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