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希子 通訊員 張丹
|
??
咸安山歌是咸寧本土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歌者意切切,聽來情真真,抒發了勞動人民內心最質樸的情感。11月24日,我市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咸安山歌名列其中。
1 原味山歌吐露芬芳
咸寧人自古以來愛唱山歌,通山、咸安一帶有山歌是這樣描述:“日里唱歌當茶飯,夜里唱歌當被窩,半夜三更唱歌當老婆。”這說明唱歌成了大家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咸寧長篇敘事山歌取材于當地的真人真事,也有根據民間廣泛流傳的人文故事改編而成。
為了挖掘民間文化,推進文旅深度融合,2019年10月,咸安區群藝館組織市、區相關專家,深入汀泗、桂花、高橋等農村一帶進行采風。
“走訪時發現,很多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會即興哼幾句。”咸安區群藝館工作人員回憶山歌搜集情景時說道。有一位年逾古稀的村民,之前在城區和孩子一起生活,只有節假日才回老家,恰好這次碰上了面,雙方抓緊時機,整理了一些山歌唱段。
“我們通過每個鄉鎮的文化站,找到鄉間會唱山歌的民間藝人,一曲一曲地唱,把他們能唱的山歌全都唱出來。”羅利民說,采風人員將藝人們唱的山歌全部錄音,回來后反復試聽,作出曲譜,然后結合《中國民間歌謠 集成湖北卷 咸寧市歌謠分冊》的歌謠歌詞整理而成,并以咸安山歌曲牌《姐樂吔》命名。
咸安區群藝館找到了劇團退休演員、出生于桂花鎮白沙橋、人稱咸安“劉三姐”的曹細英老師。曹細英很快掌握了旋律,錄制出小樣,并和該群藝館的輔導老師高俊平一起著手教唱工作。
這首咸安山歌——《姐樂吔》,由咸安區群藝館打造,或唱或聽,優美的旋律使人陶醉,熟悉咸安風俗民情的人,還會想起那些妙趣橫生的本地民諺和傳說故事,令人心生向往。《姐樂吔》還作為湖北省唯一優秀民間藝術表演作品,參加了第十五屆中國民間藝術“山花獎”(民歌)初評活動,并獲得“國家公共文化云‘最美歌聲’作品投票數第4名”及“雙平臺‘最美歌聲’作品投票數第15名”。
2 傳統山歌煥發活力
在收集咸安山歌的同時,咸安區群藝館的工作人員還深入鄉村, 與鄉親們聊天,了解當地民風民俗、紅白喜事流程等等。內容豐富、生動、有趣。
“南山燒火北山煙,河水燒茶不著鹽,關公磨刀不要水,好牛好馬不用鞭……”《姐樂吔》在保持咸安山歌原始風貌基礎上,表演形式大膽創新,既有服裝道具,又有領唱、群唱的表演形式,讓人眼前一亮。《姐樂吔》的音樂視頻制作好后,在網上一炮而紅,聽者甚眾。
《姐樂吔》MV拍攝地點選景在咸安區高橋鎮。高橋鎮老一輩的村民基本上都是居住在山區,有唱山歌的傳統。鄉親們在地里、山上工作勞作時,哼幾句山歌可以打發時間,而且當人們忙碌了一天,晚上飯后在屋前屋后乘涼時,山歌也成了一種有趣的娛樂方式。
“咸安的山歌優美動聽,帶著家鄉的泥土芬芳。這么好的音樂不能繼續沉睡,不能長期被遺忘。” 咸安區群藝館館長羅利民有著難解的情懷。
羅利民介紹,咸寧山歌大致可以發為小調,山歌,號子三大類又可以分成若干小類,內容多為愛情和訴苦歌。咸寧方言屬于“贛語系”,因而導致民歌色彩與湖北省其它地區有較大差異。
隨著時代的變化,咸安山歌也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在革命戰爭時期,咸安山歌在群眾中迅速掀起了傳唱的熱潮,在革命戰爭和生產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宣傳、鼓舞作用。而新時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少咸安山歌經過改編,成為反映時代發展進步的正能量歌曲,這些創作改編的歌曲保留了民歌旋律最美的核心部分,易為人們接受、便于迅速傳播,再填上“新詞”,傳統的咸安山歌便被賦予了新的藝術價值和生命力。
湖北科技學院藝術學院教師譚薇告訴記者,一首首咸安山歌里蘊含鮮明的地域特色,當自己家鄉的山歌一響起,濃濃的思鄉情懷便也涌上心頭。今年十一期間學校組織文藝匯演,她的學生張蘭蘭就作為演員,登臺表演了咸安山歌,一些觀看演出的外國留學生豎起了大拇指。家鄉的山歌能讓更多人知道,譚薇也感到非常欣慰。
3 唱響山歌文化品牌
12月3日,結束了一天的下鄉演出,年屆花甲的咸安民間劇團藝人陶玉卿就四處奔走。當晚,在自家簡陋的辦公室,他帶著幾位徒弟和同事,準備接下來的山歌匯演工作。在挖掘咸安山歌人才資源、開展山歌傳承與人才培養方面,像陶玉卿這樣還活躍在一線的老藝人并不多了。
“以前曲目好多,我們都是記在本子上,隨時練習。現在網絡記錄歌詞很方便,但是年輕人學的少咯!”陶玉卿的“徒弟”們大多是中年“票友”,大家都是憑著興趣,自發學習、演唱咸安山歌。“陶玉卿也希望咸安山歌能有更廣闊的平臺,有更多人來傳承發展好咸安山歌,使傳統山歌煥發出時代的藝術魅力。
“讓歌曲傳播得廣,讓不同地域的聽眾都能欣賞。”咸安區群藝館的工作人員認為,與傳統山歌相比,網絡山歌有很大自由空間。這種山歌文化形式,也能吸引年輕人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有利于本土山歌的傳承發展。如何繼承咸安傳統山歌優良傳統,引導其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咸安山歌的社會功能和傳播作用,也是值得深思的一個課題。
“咸安的山歌就像遺落在民間的一顆非遺明珠,等著被我們去發現,去打磨與擦亮。”談及制作山歌《姐樂吔》的初衷,作為發起人之一的咸安區文旅局副局長黃潔說。
據悉,為進一步推廣咸安山歌,咸安區將規劃舉辦群眾傳唱活動,還計劃打造一部山歌劇,擦亮咸安山歌這張文化名片。
作為本土重要文化遺產的咸安山歌,其發展傳承與保護開發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咸安山歌“走出去”、“請進來”,進行藝術上的交流、文化上的溝通,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傳承與保護。推動咸安山歌進校園、進社區等舉措,以及科學、合理地進行文化資源開發,如山歌節慶、博物館展演等,都有利于推動咸安山歌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創新,也將使傳統山歌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不斷擴大咸安山歌的知名度。
編輯:但堂丹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吳文謹、通訊員王遠遠報道:17日上午,市委黨校舉行2019年下半年主體班開學典禮暨“不忘初心、牢...
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下稱遺產日),今年遺產日非遺活動的主題是“非遺傳承健康生活”。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
劉源望(武漢)有一種傳承總是托舉著嫩尖尖累了的,都藏在袖子里在不經意時,落下還有一種傳承總是以一種集體謝幕的方式先把紛...
21日,政協第二聯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皮定宇委員對咸寧中醫藥事業發展提出了六點建議:第一,...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譚昌強、通訊員王遠遠報道:1日,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徐小兵,為參加全市組織人事履職能力提升專...
搭上電商,非遺飛入百姓家——首屆“非遺購物節”述評(上)光明日報記者張玉玲“非遺直播”,叫好又叫“座”。“非遺購物節”...
穿漢服、逛國風集市等也引領了一波端午新風尚。微博投票:琴棋書畫、京劇、武術、舞蹈等國粹藝術580票漢服、團扇、國風美妝、...
”在拉薩市堆龍德慶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舞蹈教室,伴隨著優美的藏戲唱腔,西藏自治區藏劇團藏戲演員達娃曲珍正向孩子們講解藏戲...
清明節來臨之際,赤壁市實驗小學在羊樓洞142烈士陵園開展“祭英烈、學黨史、跟黨走,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新時代好少年”革命傳...
此次活動,旨在讓楹聯詩詞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讓學生傳承中國文化,弘揚革命傳統和紅色基因,做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及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