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亞平 通訊員 汪艷榮 周莉 袁惠女 雷宇歡
3月25日,湖北科技學院校級學生團隊“藝鄉工作坊”的10名“00后”大學生,在老師帶領下,一頭扎進通山縣洪港鎮江源村古村落。
他們穿梭在古建筑間,似一群文化“尋寶人”,用數字化測繪、采集,讓古老建筑重煥生機。
在江源村,學生們大展專業身手,對石雕窗戶展開數字化采集與精心重繪,一筆一劃復原圖案紋樣,為古建筑研究攢下素材。移步車田村,始建于1794年的清代老宅——王武惁新屋,也被他們用鏡頭“收入囊中”。
學生李明化身線上講解員,透過鏡頭,熱情洋溢地介紹:“瞧這青磚黑瓦的建筑,坐北朝南,大門外墻八字展開,馬頭墻錯落有致,彩繪磚雕精美絕倫。三進五開間,硬山頂抬梁式木構,大青石穩固地基,小青瓦鋪就屋頂。屋檐繪著夔龍紋,馬頭墻有‘喜上眉梢’泥塑,垂花柱刻著暗八仙,大門旁風水洞纏枝卷草紋環繞,處處藏著古人智慧!”
藝鄉工作坊指導老師汪老師表示,實地調研、測繪與數字化采集,幫同學們把理論知識“變現”成實踐成果。與村民嘮嗑間,傳統建筑背后的生活百態、地域文化撲面而來,一下就點燃了他們守護傳統文化的使命感。
跨專業協作時,環境設計、視覺傳達、產品設計、美術和新媒體專業的同學各顯神通,溝通與創新思維直線提升。大家真切感受到專業的社會價值,主動扛起文化傳播與鄉村振興重擔。
2018年,懷揣助力鄉村振興夢想,湖北科技學院“藝鄉工作坊”從一支5人小隊起步,一路成長為如今40余人的跨專業“精銳部隊”,涵蓋環境設計、新媒體、美術學等專業。多年來,他們扎根傳統建筑文化傳承與非遺創新研究,斬獲“互聯網+”“挑戰杯”等省賽大獎,還被湖北省教育廳評為優秀藝術實踐工作坊。
為讓鄂南古建筑文化“出圈”,師生們腳步不停,持續深入傳統村落,實地記錄、收集資料,繪圖、影像采集雙管齊下,搭建起數字化檔案;VR建模、短視頻、公眾號輪番上陣,線上傳播火力全開,活化鄉村文化資源;團隊聯合社團、文化機構,舉辦交流活動,為古建筑文化傳承創新注入新能量。
在《大學之道》節目中,“藝鄉工作坊”師生跨越課堂與田野,化身古建筑文化“代言人”,守護歷史厚重與先輩智慧。從鄂南傳統建筑數字化傳承,到鄉村民宿改造,老宅在他們手中重煥新生。借節目東風,錄制“于古建之中,他們探尋了一系列中國智慧”主題欄目,彰顯高校學子文化傳承擔當。
在馬橋鄉村記憶館,工作坊成員變身志愿者,講解、互動間,用專業素養與文化自信圈粉無數。成員們還在油菜花海打造景觀藝術裝置,成功吸引更多游客。
學生團隊負責人劉玉松感慨:“參加工作坊,傳統建筑知識‘爆棚’,各地建筑風格差異也了然于心。心態更是大轉變,從單純好奇古建筑,到立志投身修復工作,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感‘爆棚’,原來弘揚文化就近在身邊!”
汪老師說,他們將深挖湖科綜合學科優勢,打破專業壁壘,借數字化技術“圈粉”青年關注傳統建筑;設計創新、文旅融合雙驅動,推動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產業轉化;鼓勵學生投身鄉村振興等服務,在實踐中厚植擔當情懷。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湖北省京劇院公益演出走進咸寧綻放國粹魅力
下一篇:
咸安短視頻釋放“正能量”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吳文謹、通訊員王遠遠報道:17日上午,市委黨校舉行2019年下半年主體班開學典禮暨“不忘初心、牢...
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下稱遺產日),今年遺產日非遺活動的主題是“非遺傳承健康生活”。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
劉源望(武漢)有一種傳承總是托舉著嫩尖尖累了的,都藏在袖子里在不經意時,落下還有一種傳承總是以一種集體謝幕的方式先把紛...
出隊旗、敬隊禮,齊唱隊歌,為烈士獻花,向烈士默哀并三鞠躬,為烈士獻詞……莊嚴肅穆,每一個環節都飽含著少先隊員對何功偉...
21日,政協第二聯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皮定宇委員對咸寧中醫藥事業發展提出了六點建議:第一,...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譚昌強、通訊員王遠遠報道:1日,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徐小兵,為參加全市組織人事履職能力提升專...
搭上電商,非遺飛入百姓家——首屆“非遺購物節”述評(上)光明日報記者張玉玲“非遺直播”,叫好又叫“座”。“非遺購物節”...
穿漢服、逛國風集市等也引領了一波端午新風尚。微博投票:琴棋書畫、京劇、武術、舞蹈等國粹藝術580票漢服、團扇、國風美妝、...
”在拉薩市堆龍德慶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舞蹈教室,伴隨著優美的藏戲唱腔,西藏自治區藏劇團藏戲演員達娃曲珍正向孩子們講解藏戲...
清明節來臨之際,赤壁市實驗小學在羊樓洞142烈士陵園開展“祭英烈、學黨史、跟黨走,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新時代好少年”革命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