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網訊 通訊員周斌報道:4月2日,通城縣文化館組織陶藝非遺傳承人楊聯云、楊敏、桂宏偉走進雋水、城關中學,為學生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陶藝手工體驗活動。通過“非遺課堂+實踐互動”的形式,讓青少年近距離感受陶藝之美,觸摸千年技藝的溫度,為傳統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據了解,通城陶瓷的歷史可追溯至四千多年前。從堯家林古遺址出土的大量陶鼎、陶碗可見,早在新石器時代,當地先民就利用豐富的陶土資源,開啟了制陶活動。通城陶瓷制作以當地黏土為原料,經選土、煉泥、制坯、裝飾、燒制等工序完成制作。常見的陶器有陶壺、陶罐、陶碗等,造型質樸實用。通城陶瓷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精美的造型、細膩的工藝以及獨特的裝飾,展現了民間藝人的智慧與創造力,陶瓷技藝的傳承對于保護和弘揚通城傳統技藝具有重要意義。
傳承人楊聯云老師以“拉坯成器”為切入點,演示了揉泥、定中心、拉坯、修坯等傳統技法,泥坯在指尖翻飛間逐漸成型,引得學生陣陣驚嘆;楊敏老師悉心指導學生陶藝基本功,手把手示范拉坯技法,耐心講解泥性與塑形要點。學生專注神情與陶土流轉間,件件作品雛形初現,傳承非遺匠心從基礎扎根;桂宏偉老師展示了“刻花點彩”技藝,以竹刀為筆、泥坯為紙,寥寥數刀勾勒出花鳥蟲魚,再施以天然礦物顏料點染,一件件靈動的陶藝作品躍然眼前。
在傳承人的指導下,學生們紛紛挽起衣袖,化身“小小陶藝師”。從揉泥塑形到刻畫裝飾,從素坯上色到作品晾曬,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悟“匠心”真諦。“每一道工序都藏著匠人的心血。”一名參與活動的學生感慨道,通過親身體驗,非遺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觸可感的藝術生命。
此次活動是通城縣文化館“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的第三站。近年來,通城縣以“非遺+教育”為抓手,通過非遺展演、技藝傳授、校本課程開發等形式,將拍打舞、陶藝等非遺項目帶入校園,構建起“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的文化生態。
通城縣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該館將在學校設立“非遺傳承基地”,定期開展陶藝等主題活動;編寫鄉土非遺教材,推動非遺技藝融入美育課程;舉辦校園非遺文化節,搭建青少年非遺創新實踐平臺,讓更多學子加入非遺傳承的行列,成為文化守護的“新火種”。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赤壁市文聯開展“作家茶人心連心”主題活動
下一篇:
陌上花開康養谷 康養旅游深度融合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吳文謹、通訊員王遠遠報道:17日上午,市委黨校舉行2019年下半年主體班開學典禮暨“不忘初心、牢...
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下稱遺產日),今年遺產日非遺活動的主題是“非遺傳承健康生活”。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
劉源望(武漢)有一種傳承總是托舉著嫩尖尖累了的,都藏在袖子里在不經意時,落下還有一種傳承總是以一種集體謝幕的方式先把紛...
出隊旗、敬隊禮,齊唱隊歌,為烈士獻花,向烈士默哀并三鞠躬,為烈士獻詞……莊嚴肅穆,每一個環節都飽含著少先隊員對何功偉...
21日,政協第二聯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皮定宇委員對咸寧中醫藥事業發展提出了六點建議:第一,...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譚昌強、通訊員王遠遠報道:1日,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徐小兵,為參加全市組織人事履職能力提升專...
搭上電商,非遺飛入百姓家——首屆“非遺購物節”述評(上)光明日報記者張玉玲“非遺直播”,叫好又叫“座”。“非遺購物節”...
穿漢服、逛國風集市等也引領了一波端午新風尚。微博投票:琴棋書畫、京劇、武術、舞蹈等國粹藝術580票漢服、團扇、國風美妝、...
”在拉薩市堆龍德慶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舞蹈教室,伴隨著優美的藏戲唱腔,西藏自治區藏劇團藏戲演員達娃曲珍正向孩子們講解藏戲...
清明節來臨之際,赤壁市實驗小學在羊樓洞142烈士陵園開展“祭英烈、學黨史、跟黨走,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新時代好少年”革命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