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心選料

細心點鹵

開發豆制品系列產品

晾曬豆制品

老作坊記載著歲月的滄桑

腐乳作坊

注重衛生安全

加工豆制品
麥市:黃豆變“金豆”
依托天然山泉水,沙土地種出來的黃豆,靠著幾代人鉆研出來的祖傳秘方,麥市的豆腐從清朝年間便享譽盛名。時代變了,環境變了,但不變的是麥市人做出來的豆腐味,香飄十里,沁人心脾。
隨著豆制品銷售市場擴大,知名度提升,該鎮為推進豆制品產業化經營出臺了系列扶持政策,對黃豆種植、加工、經銷大戶給予土地、技術等方面的優惠,鼓勵引導土地向黃豆種植大戶流轉,技術向黃豆種植、加工大戶集成,資金向黃豆種植、加工大戶集中,推動黃豆規模化、標準化種植,豆制品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
如今,麥市鎮已形成了麥市干子一條街,七里腐乳村、株樹油豆腐村等5個豆制品加工專業村,加工專業戶400余戶,日加工黃豆10噸,年帶動農戶發展養豬2萬頭,豆制品產業鏈的年產值達5000萬元,輻射帶動全縣大豆種植面積10萬畝。
改革開放前,麥市人做豆腐主要是自己吃,買豆腐也是用黃豆換,豆制品尚未形成市場。改革開放以來,麥市人撇下陳舊的觀念,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麥市人瞅準了豆制品市場的廣闊前景,一粒粒的黃豆在麥市人的手中變成了不同的美味:豆漿、腐乳、香干、豆油、豆皮……通過開發,進行豆制品深加工,每公斤黃豆增值10倍以上,毫不起眼的黃豆變成了“金豆”。麥市人靠著小小的黃豆,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13日,記者一行來到通城縣麥市鎮棋盤村鄭志敏的家里,已經是晚上的8點多鐘,一家人和伙計們正在新做起來的車間里忙著稱黃豆、裝桶,準備11點鐘的時候泡上,明早趕早打漿,好一派紅火的場面。聽說記者要來采訪,鄭志敏的父親鄭刀來高興地招呼我們,并與我們攀談起他和兒子的“豆腐經”。
他們家的豆腐史可推到清朝年間,具體是清朝什么時候,一家人誰也說不清楚。但現在他家的豆腐產量多、質量好,生意俏,是有記載以來祖上沒有的。
鄭刀來一家現在是五世同堂,幾代人都是靠著祖傳下來的豆腐生意維持生活,幾代人的努力讓這門手藝沒有荒廢。
做生意最怕的就是市場不好,產品滯銷。上個世紀90年代初,由于市場疲軟,鄭刀來的豆腐生意一天比一天差,處于虧本經營狀態,后來他干脆就放手不干了。有一次去武昌考察,在千家街偶然碰到一個同樣是做豆腐生意的老板,因為是同行,彼此就聊開了。
那個老板跟他說:豆腐生意打開門路了,就不怕沒市場,重要是要有耐心去經營市場,要堅持,不要灰心。這句話觸動了他,回來后就重新開始做起豆腐生意。之后,鄭刀來又到湖南岳陽去學習別人的經驗做法,回來后,縣里也鼓勵他把豆腐生意堅持做下去,并派專人在他這里掛點幫扶。就這樣鄭刀來一步一個腳印,打開了市場,走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談起兒子鄭志敏,鄭刀來說:“兒子畢業后不愿呆在家里的,在深圳一個派出所去做了幾年的干警,成家后就又跑回來跟我一起學做豆腐生意了,現在主要是他在做了,我負責指導。”123
鄭志敏在深圳闖蕩過幾年,眼界寬,思維廣。2003年他離職回家后,建議父親把自己家產的腐乳包裝后拿到鎮上去賣。父親很支持鄭志敏的想法。于是他就開始忙著申請注冊商標,為產品起名字等一系列手續。一切辦妥之后,他親自到鎮上和縣里的超市聯系,有多家超市到他家實地查看后當即與鄭志敏簽下訂單,要求大批量進購他們家的“志敏腐乳王”。他家的豆制品第一次出現在各大超市賣場,也讓更多的市民嘗到了來自麥市的特產。
銷量的攀升給鄭刀來一家帶來了財富,但有經濟頭腦的鄭志敏卻不甘于現狀,目前正準備開發豆制品系列新品種,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談到今后的打算,鄭志敏說。“由于國家出臺新規定,包裝上必須印有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志(QS標志)才能進入賣場,現在我們正在申辦,辦下來之后,我想到時候銷量會更大。”鄭志敏嘴角露出一絲笑容,仿佛在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離開鄭刀來家已是第二天的下午,回頭望著那沐浴在秋日陽光里的灰墻青瓦老屋,盡顯歲月滄桑。矗立在老屋后面的三層新房樓似乎在告訴人們:麥市人的豆腐工藝代代相傳,麥市鎮的豆制品產業將更加紅火。
(記者 張大樂 夏正鋒 通訊員 張雪明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