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駐足
群鳥棲息
飛來的音符
婀娜地展翅
與朝陽共舞
含情脈脈
紀實攝經典之作《遷徙的鳥》,是由著名導演及攝影師雅克/貝漢拍攝的作品,作者用4年時間,轉戰全球50個拍攝地,記錄鳥兒純自然的遷徙狀態,講述了一個人鳥相融的奇跡,自從擔當攝影記者這個行業起,就一直在尋找機會能拍攝天鵝等候鳥,今年冬季 ,在嘉魚縣渡普鎮大路村的斧頭湖邊終于尋覓到了它們的蹤影。
2013年12月29日清晨,沿著咸潘公路前行,1小時后,到達嘉魚縣渡普鎮東湖漁場。60多歲的漁民老陳為我們撐船并作向導。
木船在煙波浩瀚湖面上如一葉小舟,漂浮著向候鳥的棲息地進發。老陳介紹:斧頭湖良好的生態吸引了候鳥,每年11月份結隊南遷至此,三四月間北返。
候鳥們好像有意歡迎我們似的,結伴在我們面前一群群飛翔,此時,我們顧不得旅途的疲勞,即向湖中小島劃去,尋找最佳的攝影機位。我們這群不速之客的到來驚擾了鳥兒,時而一群大雁展翅飛過頭頂,時而一群鸕鶿在水面劃過,湖面上、空中鳥聲一片。從候鳥在空中飛翔的姿態和羽毛色彩中感知,這個遷徙地的鳥類品種繁多,不乏國家級保護鳥類。
由于湖面霧氣阻礙,加上坐在小船上不能動彈,很難準確聚焦,不得不耐心等待角度,或者是一陣盲拍。中午短暫休息后,我們悄無聲息地轉移拍攝地點,繼續追隨這群候鳥,擔心失去最好的拍攝時機和精彩瞬間。
寂寞的等待是拍候鳥基本功,當群雁展翅高飛,天鵝水中起舞時,也是按下快門最愜意又出彩之時。在拍攝中,我深深感到了天鵝的高貴,頑強。舒展的飛行動作,顯示出它們的無憂無慮,以及對生活美好的向往,在藍天下飛行似一支五彩的畫筆,描繪出層層疊疊的精巧畫作,演繹著藍色的天鵝湖余韻。此時,我目不瑕接地按動著快門,以最快的速度定格稍縱即逝的極致舞者。
為了拍好天鵝,有時得凌晨4點起床,有時得太陽落山后才收兵,嚴寒的冬季在林間穿行,盡管我們頭上是霜,腳下是冰,周邊是風,時不時跺腳驅寒,但還要緊盯著天鵝的一舉一動,警惕性不亞于部隊站崗的哨兵,一手抱著樹,一手舉著相機,在風中搖擺,守等幾個小時,直至身心疲憊。但每當投入拍攝,都在期盼天鵝能給我一個驚喜,天鵝在水中,空中那些千姿百態的神情和身段,始終讓我如癡如醉;逆風飛翔時,舒展大方,呈現出優美的曲線。
經歷幾次的追蹤,我用最大格式拍攝了近千張照片,透過光影,可以看到自然如同生活一樣,既有喧器也有寧靜,轉變視角,可以看到鳥如同人類一樣,都有著豐富的表情和內心,完成拍攝返程時,我們戀戀不舍離開了遷徙鳥的棲息地。
【記者手記】
讓候鳥常駐
天鵝是高貴的精靈,大雁是思鄉的象征……不知有多少詩人、畫家為之贊美,揮毫潑墨。如今,一群群天鵝,大雁等候鳥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它們是堅韌的英雄,在萬米的高空飛行,從酷寒的西伯利亞越過高山大河到達這片湖泊濕地,每年往返行程萬里,盡管遷徒動蕩,但從不迷失方向。
盡管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說明它們有多少,但從浩瀚的湖面能感覺它們隊伍的龐大。曾經遠離人們視線的鳥類為何又回到了人們的身邊。這要歸功于斧頭湖流域森林覆蓋面增加,湖面水質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改善了鳥類的生存條件和食物安全。
從遺失到回歸,是環境變遷,是人類的進步。在工業現代化,鄉村城市化日益加快的社會進程中,我們真誠希望斧頭湖這塊綠色水域,生態濕地,永遠是鳥兒們遷徙途中的天堂。人與鳥和諧相處,人與自然相互交融,這是文明社會的標志。(咸寧日報記者 張大樂 通訊員 胡保國 饒啟煌 雷平 攝影報道)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組圖:美食飄香鄉味濃
下一篇:
組圖:母愛撐起孩子一片天
有一群人,頂風沙、抗酷暑;有一群人,舍假日,戰一線;有一群人,舍小家,顧大家。看著巨龍般的高速公路貫通山川河流時,他...
波光瀲滟的富水湖,通山人的最愛,也是通山人的自豪。
劃龍舟,這一傳統節目,讓人們在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里有了一份期待。咸安區馬橋鎮嚴洲村至今仍保留著端午賽龍舟的習俗,而每年...
嘉魚縣至高鐵嶺鎮的公路上有這樣一道風景線:每天清晨,在薄薄的晨霧中,5名身著橘黃色衣服的保潔員,像一個個音符在飛揚的塵...
受氣候影響,山上的桃花、梨花比山下遲開三五天。目前,赤壁市余家橋鄉綠態果業桃園里,8000多畝的連片桃花、梨花盛開,蔚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