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惠的妻子包攬了所有的家務
雇工們個個干得認真又開心
托盤育秧,省時省力,還能增加收成
查看早稻生長情況
天沒亮就要出發去接雇工
農忙時,老譚總是親自上陣
和雇工一起吃飯
他,從17歲下田,默默耕耘30多年,沒有離開過深愛的土地;他,從湖南輾轉湖北,憑著苦干實干,成為當地響當當的種糧大戶。他叫譚加良,鄉親們習慣叫他老譚。在老譚看來,種糧,也能闖出一番天地。
5月27日凌晨3點,咸安區向陽湖鎮原種場3組一片沉寂,天空星光稀疏,偶爾會聽到幾聲蟲鳴蛙叫。
當鄉親們還沉浸在夢鄉時,原籍湖南益陽的老譚和妻子田金蓮已起床洗漱完畢。這已經是他們連續第四天起早了。他們要在天亮前趕到嘉魚縣潘家灣鎮,把20多個“雇工”接來插秧,因為他承包的100多畝中稻必須在5月底全部移栽完畢。
一個多小時后,車子才開到潘家灣鎮金水村村民胡繼長家門前,老譚敲了幾下門,不一會兒,燈亮門開。
今年50多歲的胡繼長已經在老譚的承包田里幫工了10多年。每年農忙時,都是他來召集村里的剩余勞動力,一起去老譚的田里忙活。
大約半個鐘頭,20多個村民陸續到齊后,老譚啟動車子返回。
車子路過甘棠村,村民們下車在路邊簡單過早,老譚夫婦則在路邊的菜攤捎上肉和菜帶回去,雇工們的午餐晚餐他們全包。
來到老譚家的田邊時已近6點,好在大部分的雇工都是“常客”,不用老譚交代很多,雇工們已分成幾個小組忙開了:拔秧的、挑擔的、分草繩的……一切井然有序。
“這只是其中的一撥人,還有10幾個人是在本地請的。”趁著大伙忙碌,老譚跟我們聊了起來。
“我們2002年來到這里承包時,這里的田都是荒田。”老譚的妻子田金蓮插話說道。憑著他們30多年的種田經驗,他們硬是將曾經的荒田改良成現在的沃土,畝產量逐年增加。
10幾分鐘后,另外一撥人也陸續趕到,加入到插秧大軍中來。
“現在已承包了170畝稻田,早稻種了70畝。”老譚說道。這些田對于身患糖尿病的老譚來說能種下地著實不易。
“我承包的田雖說面積大,但不是集中連片的,搞機械化插秧不好操作。”老譚說,這是困擾他多年的難題,他正在積極地跟原種場里的其他承包戶協商,爭取能將承包田集中在一起,便于機械化作業。
12點多左右,午飯時間到了,老譚夫婦跟著大伙一起圍桌吃了起來。
“老譚他們家很實在,我們在這里搞個把星期,天天有肉吃。”雇工廖娥香的話引來大伙的一致認可,都夸田金蓮的飯菜做的好。
吃完飯,老譚帶著大伙來到田邊,雇工們走下田勞動,老譚則站在田埂上,點上煙,看著稻田里一個個忙碌的身影,若有所思。也許,他正憧憬著秋天豐收的景象。(記者 夏正鋒 通訊員 汪亮 )
記者手記
30年,收獲的不僅是效益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這片土地是有感情的。”質樸、簡短的話語,道出了莊稼漢老譚30多年堅持種糧的心聲。
然而,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他卻喜中有憂:如今農村里種糧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雇工也越來越難請了,不久的將來,還會有多少人在農村種糧?
在去年12月召開的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上,“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被列為今年六大主要任務之首。
像譚加良這樣的種糧大戶,雖身患頑疾,但依然堅持種糧。這份堅持,收獲的不僅是一份效益,更有一份社會責任。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組圖:情系國土”攝影大賽獲獎作品選登
下一篇:
組圖:嚴洲洲村百年傳承龍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