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走進浙江,你可以看到“萬年上山”彩陶的神奇,窺見跨湖橋獨木舟的奧秘,領略五千年良渚玉琮的風采。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把加快建設文化大省作為實施“八八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親自倡導設立“文化研究工程”。張環(huán)宙《浙東唐詩之路文旅融合的范本建構》一書,作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中的一部,體現了浙江文化研究持續(xù)深入的新進展。
“浙東唐詩之路”,是一條與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相映成趣的文化古道,是一條自錢塘江經紹興,而后經浙東運河、曹娥江至剡溪再達新昌,直至臺州天臺及溫州的詩意之路,歷史遺存和人文典故眾多。該書從文化和旅游融合這一視角切入,結合全國視野下的線性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對我國以唐詩為主題的文旅融合現狀、歷史經驗、當代價值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回顧。
作者帶領課題組對杭州、紹興、臺州、寧波、舟山等地的唐詩遺存展開田野調查,包括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和文化節(jié)事等內容,還對浙東唐詩之路上居民的文化感知、文化認同和對旅游發(fā)展態(tài)度的關系,以及游客感知意象進行了數據收集與分析,從中得到一些研究發(fā)現,推進了浙東唐詩之路的理論建構。
《全唐詩》收載詩人2200余人,其中400多位詩人踏上浙東唐詩之路,沿途留下1500多首詩。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大詩人為何偏愛“吳越游”?除了吳越之地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外,盛唐漫游風氣盛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唐代經濟發(fā)達,社會較為穩(wěn)定,再加上大運河的開通,為讀書人漫游吳越提供了條件。而今,文旅熱持續(xù)升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了更便利的條件和更豐富的形式。如何從唐詩之路找到文旅融合的“鑰匙”,如何從價值、空間、文化、旅游、服務、生活等維度“重構”浙東唐詩之路,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旅融合樣本,作者給出了基于扎實研究的思考。
書中借助典型案例,剖析了浙江天臺、新昌、柯橋、仙居等地文旅融合的機制創(chuàng)新、實現路徑和品牌塑造。以唐人向往的“詩意遠方”天臺縣始豐溪為例,作者從政策、文化、旅游資源三個方面予以觀照,既解讀它在物理空間、文化功能、文化景觀上的布局,也關注唐詩體驗館、唐詩學院、唐詩歷史街區(qū)、唐詩廣場等項目,系統探討始豐溪的詩路文化建設。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本書融學術性和可讀性于一體,既讓讀者了解浙東唐詩之路的山水生態(tài)價值、文學藝術價值、文化交流價值、文化遺產價值、學術研究價值和產業(yè)帶動價值等,深入認識這一有代表性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經由唐詩之路破解文旅融合密碼,讓文化遺產更好造福今人。
(原載《人民日報》,作者為吳重生,系浙江外國語學院文化和旅游學院學術院長)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根根草草,草草根根”的悟道 ——讀長篇小說《天下國醫(yī)》
下一篇:
青年楷模何功偉
吳越的演技是有目共睹的,就拿前半生的玲玲來說,那真的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啊,真的就是在潤物細無聲的狀態(tài)...
■李子鵬(溫泉)中國之典籍,不可不有《越絕書》。品此書,溫歷史,鑒古今,受教育。
無錫鴻山遺址墓葬群保護展示工程正在進行中,目前已完成27座古墓本體保護。鴻山遺址是我國長江下游地區(qū)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墓葬為...
《橋上橋下的中國》李曉杰著內容簡介:本書介紹了中國古代在橋梁方面的技術成果和悠久文化,從橋梁起源和在我國古代的發(fā)展與...
針對這些詩人及其詩作,黃先生從創(chuàng)作論的角度對唐人作唐詩的文心進行文本細讀,因此,本書從縱向來看,是一部小型的唐人及唐...
《唐詩寒武紀》六神磊磊著內容簡介:本書以唐詩為切口,聚焦初唐時期的詩壇人物和故事,向人們展示了唐詩發(fā)展的社會背景和文...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代則為詩歌藝術達到巔峰的朝代,其時代風貌、文化風氣,以及唐代文人社會的多元生態(tài),在一首首唐詩中精彩...
《唐詩里的煙火人間》青菀著內容簡介:唐詩是唐朝人表達思想、抒發(fā)情感的工具,而讀唐詩則是了解唐朝詩人,甚至是了解唐朝的...
頌其詩——用體驗的方式品讀一首唐詩說唐詩鮮活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與人生態(tài)度,不如說唐詩替代我們說出了中國人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