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僅見于科幻作品中的機器人技術,如今已深度融入人類生活,轉化為驅動社會變革的關鍵性力量。作為深耕該領域的研究者,我親歷這場技術革命的歷史性跨越,并借由新著《探知無界:機器人技術的演進與未來》,與讀者共同探索從基礎原理到產業應用的前沿突破及其未來范式。
2025年央視春晚舞臺上,國產人形機器人矩陣憑借高精度協同舞姿引發全民關注,這場科技與藝術融合的視聽盛宴,不僅創造了現象級傳播事件,更標志著我國機器人產業完成從實驗室成果向大眾認知的跨越式演進。正如我在這本書中提到的,當前機器人技術已突破科研邊界,成為產學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國家戰略級重視的背后,印證了其作為新質生產力引擎的戰略價值。
在書中的第一講“機器人時代”中,我詳細探討了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歷程及其對社會的深遠影響。我通過波士頓動力阿特拉斯(Atlas)仿生機器人與餐飲業智能削面機的雙軌案例,揭示了技術創新譜系的社會滲透機制。前者依托先進運動控制算法,實現在復雜地形行走、攀爬樓梯、越障奔跑乃至原地后空翻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成為備受矚目的“網紅”機器人。這種對技術極致追求的發展模式,與注重實際應用需求的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后者則憑借高度的可靠性和實用性,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展現技術的實際應用價值。這種尖端探索與民生應用并行的技術發展路徑,恰是工業4.0轉型期技術—社會互構關系的生動注腳。
我國機器人技術的突破在宇樹科技的機器狗產品中得到生動體現。這款四足機器人不僅動作靈活自如,能輕松完成奔跑、跳躍甚至高難度障礙穿越,更在多個實用領域大顯身手:在工廠里,它能代替人工進行設備巡檢;在學校中,成為學生接觸前沿科技的教具;在家庭場景,還能扮演智能陪伴伙伴的角色。這些創新突破既展現我國在機器人核心技術的硬實力,也通過實實在在的應用證明其價值,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已躋身世界領先行列。
這本書中詳細梳理了機器人技術的進化之路,這條路上既有突破難關的艱辛,也不乏靈光乍現的驚喜。從最早只能簡單活動的機械臂,到今天能處理精細工作,甚至模仿人類動作的智能設備,工業革命打下的基礎和計算機技術的突破功不可沒?,F在的機器人早已遍布各個角落:工廠里的焊接機械臂精準完成汽車組裝,商場里的導購機器人流暢解答顧客疑問。特別在醫療和教育領域,手術機器人用“毫米級”的精準操作降低醫療風險,教學機器人則把枯燥知識變成互動游戲,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展望未來,這些鋼鐵伙伴必將成為我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得力助手。
說到機器人,就繞不開它和人工智能這對“黃金搭檔”。我在書里專門用了“仿生機器人”一節來講它們的關系:人工智能就像機器人的大腦,負責處理復雜信息做出決策;機器人則是讓這些智能“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體?,F在的AI技術每天都在進步,從能下圍棋的AlphaGo到會聊天的大語言模型,這些突破正在給機器人裝上更聰明的“大腦”。但機器人可不只是AI的載體,它需要把機械設計、電子控制、傳感器這些技術像拼樂高一樣組合起來,是個真正的系統工程。
推動這些技術進步的重要推手,是那些充滿創意的機器人比賽。這些賽事就像科技界的奧運會,讓全球的工程師和愛好者同臺競技。其中最有趣的挑戰,當屬機器人踢足球——這個項目把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運動和尖端科技結合,既要讓機器人跑動傳球,還得理解戰術配合。
早在20世紀末,科學家們便懷揣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設定了一個既宏偉又充滿挑戰的目標:讓11個仿人機器人組成足球隊,在2050年打敗人類世界杯冠軍。如今二十多年過去,目前的人形機器人仍顯得較為笨拙,其動作靈活性與協調性仍有待大幅提升。因此,要想組建起一支能夠與人類隊伍進行對抗的11人仿人機器人足球隊,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機器人技術推動的變革浪潮中,年輕人如何規劃學習與職業發展已成為重要議題。面對技術邊界持續拓展的現實,全社會需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緊跟迭代步伐。我們應該將機器人教育納入基礎教育體系,通過完善硬件設施、培養專業教師、開發適齡課程,幫助學生逐步掌握核心技術。同時需構建貫通基礎與高等教育的培養體系,強化理論與實踐結合,使畢業生快速適應行業需求。唯有建立系統化人才培養機制,才能在科技競爭中占據主動,為國家持續輸送專業人才。
這不僅是一本關于機器人技術的科普書籍,更是一本面向未來的思考之作。我希望能夠讓更多讀者了解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歷程、現狀與未來,激發大家對這一領域的興趣與熱情。機器人作為科技革命的先鋒力量,正引領著人類社會邁向一個更加智能、高效、和諧的新時代。
(原載《光明日報》,作者為謝廣明)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同與不同》:打開50扇“孤獨癥之窗”
下一篇:
咸寧賦
”ABB集團高級副總裁、中國總裁張志強說,從ABB廈門工業中心落成到上海機器人超級工廠動工,從開放創新中心到未來實驗室, AB...
在人工智能的發展過程中,有一種聲音始終伴隨:人工智能會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失業嗎?在更隱形的層面,人工智能對高技能...
29日,北京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與愛思唯爾等機構在“中國醫院協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管理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專題學...
本報記者李正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發展...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收集,處理,加工,傳輸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的滲透,引領著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時...
人工智能系統需要感知的信息主要來源于其視覺、聽覺、觸覺,而嗅覺也是很有價值的方向,目前已經有科研人員在研究氣味傳感器...
16日,第十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首次以“云上文博會”的形式在線上開幕。本屆文博會將利用5G...
訪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杜蘭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G20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指出,疫情激發了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
核心閱讀人工智能是引領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韓國政府力爭到2021年...
刷臉認證、自動駕駛、智能音箱、手術機器人……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的發展進入爆發期,被廣泛應用于金融、電商、醫療、安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