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教師是紅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其實作為教師,他們在成就別人的同時,也在享受著快樂和幸福,成就著自己。
赤壁市實驗中學校長、省特級教師黃新階,就是這樣一個以成就學生科技創新才華,成就自己、快樂自己的人。
書寫傳奇:6年收獲6個國家級獎
現年53歲的黃新階,從事教育工作31年來,始終把科普事業做為自己獻身教育、樂于奉獻的人生目標,不僅自己有60余篇科普教育論文和教學札記等,先后在光明日報、中學化學教學參考、實驗教學與儀器等報刊發表,而且輔導學生創作的200多篇科技小論文也先后獲得國家、省、市級獎勵。先后被評為全省優秀科技輔導員和全省、全國優秀教師,以及全省十大名師、全省教育科研100佳個人等,并被省政府破格評為特級教師、全省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
伴隨這些榮譽而生的,是黃新階組織輔導學生在科技創新方面,連續6年為赤壁市實驗中學贏得的6個國家級獎——
2010年,獲第25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
2011年,獲國際化學年全國趣味化學實驗設計大賽三等獎;
2012年,獲第27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2013年,獲第28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
2014年,獲第29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2015年獲第3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熟悉的人都說,這些響當當的獎牌,既是對學生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褒獎,更是對黃新階校長潛心抓科普、興科技的教學實踐的肯定。每一塊獎牌的背后,都有一個說不完的酸甜苦辣故事。
記得去年5月,在全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展上,赤壁實驗中學參展的項目中,有4個項目曾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3個項目獲全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該校學生王安琪演示的紫甘藍汁與其它液體發生反應的實驗,成為吸引學生和家長觀摩最多的展臺之一。
王安琪的實驗分三步,首先是液體遇到紫甘藍汁的觀察實驗,然后是制作紫甘藍試紙,最后是進行變色紙的制作。他一邊操作一邊解釋:紫甘藍汁液試紙放入水中呈現紫色,因為水是中性的;放在白糖中是淡藍色,因為白糖是弱堿性的……“真變了!”“太神奇了!”實驗博得人們嘖嘖稱奇。
可誰知道,為了完美地完成這個實驗,黃新階和輔導老師史桂英放棄了多少個休息日,陪著學生練、指導學生做。
一位學生家長說,之所以愿意把孩子送到赤壁實驗中學學習,就是看好該校濃厚的科普教學氛圍。
去年,該校選派參加第3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并獲一等獎的參賽選手定涵,在和眾多參賽者一起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后,第一時間就給黃新階發來報喜短信,感謝校長和老師們對自己的科技創新成果《轉盤“機關”揭秘》的啟蒙和輔導,她說,“是學校組織的科技創新活動,培養了我用心觀察,積極思考,勤于探索的好習慣。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我今天的成功和收獲。”
統計顯示,自2010年來,該校先后有18件作品在全國、全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分獲一、二、三等獎,獲獎數量名列全市學校前茅,學校也因此被列為全省“科技創新學校”。
營造氛圍:30年磨劍沖破藩籬
創新不是憑空生來,而是靠辛勤培育和勤奮學習換來的。
赤壁實驗中學嘗試科普教育、鼓勵學生創新,起步于1986年。起源人就是現任校長、曾經的化學老師黃新階。
那一年,黃新階的化學實驗課上,有學生提出疑問:“老師,這試管架太不方便,能否有辦法改進?”
學生的疑問,也激發了黃新階的興致。于是,他帶著學生一起查資料、談想法、做設計。一個星期后,一個折疊式的試管架終于出爐;一個月后,黃新階根據他和學生一起完成的這個創新經過,寫成的教學札記被《中學化學報》刊登。此舉,一下子就點燃了埋藏在學生心底的科技創新火種。
但這火種很快就被吹熄。有學生家長找到學校理論:“學校究竟是教文化,還是帶著孩子‘瞎折騰’的地方?我們家長要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不要什么亂七八糟的東西。”
赤壁實驗中學自此被局限于打好“學生文化基礎”的單一圈子,直到2008年,國家鼓科技創新,黃新階又有了引領科技創新的沖動。
因為有了前車之鑒,這一年,已是校領導的黃新階,決定在鼓勵學生科技創新之前,先幫助人們厘清開展科普教學的目的,解決影響學生開展科技創新的兩種思想羈絆:一是“無時無能”論。一些人認為課時有限,教師要把日常的教育教學任務落實好都不容易,哪有時間和條件帶領學生搞科技創新?二是“無味無關”論。一些人認為組織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耗時長、費力大、成效低,要搞也是理科的事,是高校的事,是科學家的事,與己無關。
為此,黃新階決定先從更新師生的思想觀念著手,利用廣播、會議、講座、宣傳欄、教科簡報等,在師生中大張旗鼓地宣傳科技創新,解決影響科技創新的“糾結”,并在“一邊是應試教育的主流——家長希望孩子出成績;一邊是素質教育的呼喚——新課改督促提升孩子探究能力”兩方面尋求平衡。不僅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以科學、數、理、化、生教師為輔導員的科技創新領導小組,而且各班還成立了班級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小組,通過開辟科幻作文、科幻繪畫、節水節能、綠色環保、新農村建設等內容的創新課目,使學科教學與科技創新活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然而,科普教學的新起步還沒開始,就有老師不干了。一天,一位班主任“闖”到黃新階的辦公室,怒氣沖沖地質問:“你搞科技創新,是不是要成果,圖個人出名?”
黃新階并沒有因為這位班主任的沖動而退怯,畢竟他理解搞科技創新對老師的教學要求更高,既要求老師必須不斷學習,擴大知識面,又要求老師要花費更多的精力觀察研究,并拿出額外的時間指導學生搞科技創新。
面對一些老師對“額外付出”的不理解,黃新階只提了一個問題,該班主任就消了氣:“你希望你的孩子只會死讀書,還是希望孩子能有觀察、提問、探究和獨立鉆研能力?!”
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隨著科普教學在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獨立鉆研能力,給學生整體素質帶來的提升,不僅這位班主任沒有了“怒火”,慢慢地,其他老師也沒了“怨氣”。一個崇尚科學、重視科學知識傳播和學習的氛圍,在赤壁實驗中學師生中悄然興起。
鼓勵創新: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黃新階深知,落實科普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沒有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的獲獎,就不可能有學校今天這么濃厚的科普教學氛圍。
2010年,伴隨該校學生李輝、李晶、戴昕共同創作的《硫酸根離子干擾檢驗氯離子的實證研究》,在第25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先后榮獲二等獎和周培源青少年科技創新獎,該校持續2年“偷偷摸摸”抓科普教學的日子,終于“熬”出了頭。
黃新階笑稱:出了成績后,領導鼓勵,老師認同,家長感謝,學生興奮。自此,該校的科普教學正式從“地下”轉入“地上”,科技創新的話題正式擺到所有師生面前。
什么是創新?師生們商討形成共識——把生活中繁雜的變方便、丑陋的變美麗、笨重的變靈巧等就是創新。
怎樣創新?黃新階和輔導員一班人在實踐的基礎上研判,通過培養學生發現、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運用這些能力去創新。
黃新階認為,每個人都有創造力。但要激發學生創造力,必須提升執行力。既要高點定位、高層介入,又要高質引導、高處發力;既要注重示范引路,又要做到因勢利導,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少到多;既要抓“精品活動”,又要做到點面結合,達到“典型帶動一般,品牌激勵普及,課堂輻射課外,示范提升自研”的功效;既要抓教師先行,又要做到師生互動,實現全員參與、全程指導、全面滲透。
正是基于這一共識,該校摸索形成了三大科普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生活中的現象,一起分析討論身邊事物的優點和缺點;課外做興趣小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如自制彩虹、自制噴泉等,讓學生明白光的折射問題,了解液體壓強問題;課后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社會、觀察大自然后,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與此同時,黃新階還堅持做到“三個注重”,即:注重借助專家指導,讓活動深入。如在第25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活動期間,省科協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樊明武蒞臨該校展臺參觀,給參賽的7名學生題詞,鼓勵他們創新、創業、創造,使參賽學生受到極大鼓舞,回校后參與創新活動的興趣更濃;注重借助激勵機制,讓活動持久。一方面將科技創新活動納入教師工作量化考核,作為績效考核、評先評優和職務聘任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通過設立“創新獎”和“學飛獎”,獎勵在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大賽中指導學生獲獎的輔導老師,以及在科技創新大賽、科技傳播行動中獲獎的學生和先進班級;注重借助宣傳媒介,讓活動壯大。如2010年5月,該校在總結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基礎上,將學生的25篇科普習作編進校本教材《學飛集》中,以此激勵學生不斷創新、勇于創新。搭建的“科技文化藝術節”、“第二課堂”、“校際協作”三大平臺,讓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有了實習的舞臺。
學生黃紫蘭說:現在我遇到問題,都習慣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可熟悉的人都知道,一年前,黃紫蘭還是個“問題學生”,因為貪玩,不愛上學,父母天天都守在校園門口監督學習。
“事實證明,搞科技創新能激發孩子的求知欲。”黃紫蘭的輔導老師覃偉說,黃紫蘭就是在循循善誘中,養成了發現問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去年她憑著《分子質量與擴散速率關系的實驗證明》這一課題,收獲了湖北省第30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一等獎。(記者 柯常智 通訊員 陳人兢)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桂花鎮五愛小學校長殷小兵 扎根山區育桃李
下一篇:
民生保障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