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蘭芬
在市政協五屆三次會議分組討論中,委員們聚焦我市房地產行業,共議小區管理、物業服務、建工安全等話題。來,聽聽委員們的真言良策。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
我市很多老人居住在老舊小區,由于歷史原因,沒有安裝電梯,“望樓卻步” 出行難成為居家養老的障礙。目前,在我市城區,有加裝電梯需求的:部分房改房、單位集資房,只有居住權無所有權的單位房和工礦企業等老舊住宅;2008年左右建設的商品房,居住在這類住宅的多半是已離退休或將要退休的老年人;沒能力換房子的低收入人群,生活自理壓力大,經濟能力也不強,對籌集加裝電梯費用有較大壓力。
因此,一些委員建議我市盡快將舊樓房加裝電梯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制定出臺多層住宅增設電梯指導意見或辦法。可以從明確加裝原則、政府指導等方面著手。
明確加裝原則。將業主自愿作為基本原則,可參考武漢等地“雙重多數決定”,無需業主一致同意。另外,將老舊小區舊房改造與增設電梯同步,避免了重復施工的擾民和經濟上的浪費。除嚴守法律法規外,充分考慮老舊小區紅線范圍、用地等硬性約束,同時鑒于咸寧各地發展不均衡,建議選取咸寧城區為試點。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市政府相關部門對城區老舊住宅開展實地調查,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要針對物業管理條件成熟和居民增設電梯認可度高的老舊小區先行增設電梯,以起到示范帶頭作用,推動工作開展。
建立協調機制。發揮社區和原開發單位、房改房原單位,物業公司等基層組織的協調作用,做好矛盾糾紛調解和辦理報建手續等協調工作,把惠民好事做好。
制定安全技術規范。規定既有住宅增設電梯應當采用鋼結構電梯井道,并確保與原主體結構的可靠連接,同時應當滿足建筑結構安全、消防間距及安全疏散、防盜安全等要求。
優化行政審批。增設電梯涉及到多個部門,逐一審批繁瑣復雜,建議明確優化行政審批,將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積極推動,簡化手續,制定出臺相關經辦流程,采取“一個窗口”受理,“一條龍” 服務。
拓寬資金籌集渠道。按照“業主分攤、政府減免、企業優惠”的原則籌集,根據所在樓層等因素,由房地產所有權人按照一定的分攤比例共同出資。允許房地產所有權人申請提取住房公積金和維修資金用于支付安裝費用,沒有住房公積金的老人,允許用其子女的住房公積金賬戶劃轉支付,市財政可參照省內其他地方,給予財政補貼。
強化電梯維護運營。采取多種方式,強化電梯運行、維護、管理等。探討市場化運營模式, 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組建住宅電梯運營公司,經營住宅小區的電梯營運。
加強物業服務和管理
目前,我市物業行業處于初始階段,處在服務的優化和發展的磨合期內,物業公司和小區業主的各種矛盾也不斷涌現。思考矛盾的原因、服務方和被服務方合理溝通、互相如何取得理解等,是需要長期探討的話題。
就如何促進我市物業行業健康發展,朱海委員提出以下四方面的建議。
由物業企業管理部門制定對物業公司的考評辦法,定期組織物業從業人員培訓,通過群眾投訴或者抽查等方法對物業公司進行實地調研。如發現問題,責令其限期整改。指導規范物業企業的組織架構、管理流程、人員配備、應急措施等。 對于服務優質企業給予通報表揚,樹立行業標桿,促使物業企業自身不斷優化、升級。
在物業企業自身優化服務的基礎上,通過宣傳教育等手段,也可借助媒體的力量使業主意識到自身應履行繳清物業管理費的義務,給予物業工作人員應得的回報。這不僅是對物業工作人員工作的一種肯定、尊重,也是對其他履行義務業主的尊重。物業行業本來就是一個薄利行業,從業人員也多由弱勢群體組成,他們渴望尊重、渴望理解。在確保業主權益得到維護的同時,也一定要切實維護物業企業的權益不受影響。
建立有效的維權機制,明確業主的權益,確定合法有效的維權手段,使雙方都能通過合法、 有效、文明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對于各種不實的報道和誤導,相關部門要及時出面澄清,以免造成矛盾升級,甚至演變為群體事件。
物業作為一個服務型企業,貼近民生, 物業行業的發展也更能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溝通與理解是這個行業一個關鍵環節,秉著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初心,相信這個行業一定會給社會帶來更多便利與美好。
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周文平委員說,建成年代較早的老舊小區,建筑標準普遍較低,建設過程中缺少前瞻意識,埋在地下的管網等設備設施老化,造成化糞池滿溢,影響居民生活,污染小區環境。他建議,由政府主導,補上這個歷史欠賬,同時在以后小區建設中,做好規劃“先地下后地上”,做實地下工程。
吳永清委員說,過去一個時期,集資建房比較普遍,有些開發商為盈利,建設房屋的容積率超標。目前,我市有些小區,因為容積率超標問題,導致業主的房產證遲遲辦不下來,住戶的用水、用電、用氣等方生活不便,時常有業主為此去投訴。為了化解矛盾,讓購房者安定安寧,建議市政府對此類房屋,明確、出臺處罰標準,交由相應部門盡快處理。
加強建設工程安全
王天明委員說,推進建設工程行業安全生產責任險,不僅可減輕企業負擔,還可以對傷亡方及時救助,可謂一舉多得。為此,他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出臺市級政策措施。組織城鄉、財政、交通、水利、安監、銀保監相關部門,加強市場調研,結合國家政策,因地制宜,制訂適合我市建設工程行業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在推行和實施上明確工作目標、工作原則,確定保障范圍,完善保障措施。自今年起,全市所有新開工的建設工程項目(包括房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推行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
推動保險機構市場運作。政府有關部門應按照“政策引導、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明確政府部門推動工作和保險機構運營服務工作的界限,選擇2-3家實力強、符合承保條件的保險公司在建設工程行業進行投保。保險公司根據投保建設施工項目的難易、操作風險的高低、責任限額選定方案的不同收取保費,投保安全生產責任保險每人死亡最低賠償金額不少于30萬元。
實施財稅優惠政策。根據建筑企業安全管理水平、隱患排查情況、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情況、社會信用情況,確定一定比例的浮動率,以促進企業加快安全體系建設和提高風險防范水平。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安全生產責任保險作為財產保險實施扣稅優惠政策。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甘亞平委員: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計劃
下一篇:
舒曉玲委員: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