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賀春音 通訊員 曹杰 周雨
“村莊破舊塵土揚,致富無門愁煞人。”這是通山縣慈口鄉大竹村當地流傳的一句順口溜。2018年2月,龐祎來到大竹村,擔任市紀委監委駐該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
在大竹村這樣一個深度貧困的落后村,龐祎清楚地認識到,治窮就要治到根,只有盤活當地資源,做好山水文章,著力破解發展動力不足、能力不強的問題,才能帶領全體村民脫貧致富。
脫貧先脫愚。必須要先讓群眾在思想上精神上脫貧,才能夠打好脫貧奔小康的攻堅戰。龐祎將“革除陳規陋習、倡導文明新風”作為重要工作任務來抓,帶領其他隊員和鄉村干部,圍繞樹立良好的村風民風家風的目標,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辦法和措施,讓村民思想意識的“深度貧困”有了“深度變化”。
朱里宗祠一直是村民心中的“圣地”,過去連女人都不能入室祭拜。在工作隊的倡導下,這個鄉村祠堂變身為文化禮堂,成為男女老少皆可入內的政策課堂、道德講堂、文化學堂。村里一座土地廟幾百年香火不斷,以前是村民心中的“圣殿”,在工作隊三番五次的教育下,這座廟移走了,村民意識到“我們的幸福安康靠不了菩薩,得靠黨和政府,靠我們自己”。以前一有空閑,村民常聚在一起打麻將,還經常發生矛盾。駐村工作隊帶領大家成立了廣場舞隊、民俗文化專業隊,還舉行廣場舞比賽、籃球賽、龍舟賽。現在好了,抹牌賭博的現象少了,鄰里關系也和諧了。工作隊每年拿出5萬元公益基金,用于“十星級文明戶”創建和清潔衛生、五好家庭、好媳婦、致富能人等評選活動,帶動群眾移風易俗。
脫貧致富需產業帶路。龐祎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確定了以發展集體產業為核心,依托山水資源優勢,大力推動農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工作思路。通過積極協調和爭取,先后整合美麗鄉村建設、小河流域治理、鄉村振興等方面資金700余萬元,采取“村集體+公司+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股民”的模式,支持引導村民先后建設了一批特色觀光農業產業項目。在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讓村民有了長久穩定發展的致富主導產業。
通過市紀委監委的大力幫扶,過去的窮鄉僻壤,現在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建成大竹村旅游集散中心,合作期內租金收入222萬元;建成490KW光伏發電站,每年給村集體創收40萬元以上;梅花鹿、楊梅、中秋酥脆棗、生態農業觀光園、蓮藕等特色產業發展良好,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帶動了當地群眾致富;投資360余萬元,建成全縣第一所公辦村級幼兒園和具備1-6年級學段教育的完全小學,解決了適齡學生上學難的問題……
說起村里的變化,八組村民、昔日的貧困戶袁達華一臉得意:“過去提起大竹村,大家都抬不起頭,因為這是通山最窮的地方;現在提起大竹村,大家都很自豪,都愿意把朋友帶回來看看,因為現在我們村變成了‘綠富美’。”
編輯:hefan
上一篇:
程磊:帶官仕坳向美麗鄉村邁進
下一篇:
張虎:為了“瑤望千年”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