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周萱
掌上咸寧報道
文明如水,潤城無聲。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市秉持“為民、惠民、利民、靠民、育民”理念,深入推進文明創建工作。堅持“一人一片、一天一事、一鼓作氣、一以貫之”,不斷筑牢文明風尚的“筋”與“骨”、打造共建共享的“靈”與“魂”。城市內在顏值雙提升,市民幸福指數節節高。
文明的“軟實力”正轉化為全市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咸寧實踐、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自然生態公園城市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豐潤的道德滋養。
文明,提升幸福指數
清晨7時許,咸寧市第七小學校外,200米風雨連廊延伸至校門口,共建花園里綠意盎然,學生們正迎著朝陽向校園走去。以“一米高度看世界”的理念,我市“兒童友好共建共享提升學校周邊交通安全”項目去年摘得“廣州獎”。
臨近中午,咸安北正街社區幸福食堂里,68歲的吳寄安老人正在就餐。他說:“幸福食堂辦得很好,經濟又實惠。”
午后時分,咸寧萬達商圈紅色驛站里,幾位外賣小哥正在小憩。“這里冬天有熱水、夏天有冰水。中午還能熱個飯、打個盹,真是太方便了。”外賣小哥張小超說。
傍晚19時左右,新改造升級的市體育中心里燈火通明。家住附近的足球愛好者劉先生正在綠茵場上揮灑汗水。“這里煥然一新!”劉先生不住點贊。
市城區建成兒童友好街區6個;市區246個紅色驛站、鄰里驛站溫暖“兩新”群體;全市已有老年助餐服務機構46個;全市建成各類體育場地9617個,人均場地面積達到2.92平方米……
在咸寧,不論老人孩子,或是不同群體,都能在城市的某個角落,找到自己的“小確幸”。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
在城市文明建設中,我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聚焦民之所需,堅持問題導向,補齊短板弱項,注重常態長效,將人民群眾的“幸福清單”作為文明城市建設的“責任清單”,以文明助力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2022年以來,我市多部門聯動,針對基礎設施完善、閑置地塊整治、交通秩序整治等九項重難點問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在咸安西大街,曾經密密麻麻的“空中蛛網”消失了,老街天空亮起來。我市持續開展“飛線”整治,中心城區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1190個點位弱電線纜入地,實現“無線”美好;
從堆滿垃圾的荒地到市民休閑的公園,雙泉小游園華麗變身。我市推進“臟亂差”地塊整治,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將臟亂差地塊覆綠或改造成口袋公園、生態停車場,已完成198處地塊整治銷號。
上下班高峰期,在咸寧大道湖科路段,交通秩序井然,車輛禮讓行人。我市全覆蓋開展“路口革命”,改造升級交通路口,開展交通違法整治、交通文明勸導、敲門行動等,中心城區電動車、摩托車頭盔佩戴率達到了95%,帶牌上路率達到了93%。
咸寧,每天不一樣,每天都在變美好。
以繡花般的精心、細心和巧心,我市把文明創建的成果落實到一個個民生細節上,落實到群眾切身感受上。用文明指數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
文明,凝聚群眾力量
9月13日晚,華燈初上,通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人潮如織,一場文明實踐流動夜市正熱鬧進行。40多個文明實踐服務“小攤位”,精準對接群眾需求開展服務,傳遞文明理念,深受群眾歡迎。
文明始于心,踐于行。
近年來,我市聚焦“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目標,強陣地、樹品牌、聚資源、優服務,常態化開展形式多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文明清風吹遍城市每一個角落。
7月5日,咸寧首場“文明新風尚?溫馨鄰里情”文明宣傳進社區暨“社區文化節”文明實踐活動開幕。2000多名居民齊聚,展才藝、比廚藝,聽宣講、享服務。一系列“百姓編、百姓演、百姓看、百姓樂”的活動,真正做到讓百姓唱主角,文明實踐推門“看得見”、服務“零距離”。目前,該活動線上線下累計服務群眾超30萬人次。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
近年來,我市培育了“文明小貨郎”“社區小主人、文明大力量”等一批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文明實踐項目160余個,僅今年以來就開展文明實踐活動4000余場,有效打通宣傳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今年初,咸寧遭遇冰凍雨雪天氣,為市民交通出行帶來不便。雨雪初歇,兩萬余名干部群眾走上街頭開展“萬人潔城”文明實踐活動,清掃積雪,僅一天時間暢通民生路。“萬人潔城”活動作為我市文明實踐的重要品牌,已持續開展十余年,為城市凝聚起強大的文明力量。
文明創建,人人都是參與者。
我市運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引導全民共建。通過“板凳會”“屋場會”“四方聯動”等形式,收集解決群眾“微心愿”3727條;全市60余萬名志愿者,累計服務時長250余萬小時;發動社會組織聯合會、義工協會等社會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000余場,吸引5萬余名群眾主動參與;由195名市民組成的文明觀察團,督導解決基礎設施、市容環境、交通管理等重點問題420個;全市32萬名學生受聘成為文明行為宣傳員和監督員,以點滴言行影響家庭、輻射社會……
一場場接地氣、冒熱氣的理論宣講,一次次有溫度、有深度的惠民服務,一條條凝聚智慧和力量的切實舉措,讓文明實踐活動由“散”到“聚”、由“送”到“種”、由“量”到“質”轉變。猶如陣陣清風,溫暖著人心,傳播著文明。
文明,涵養城市氣質
“涼茶奶奶”徐桂梅每日將煮好的涼茶送給大山里的趕路人,一壺涼茶香了35年,暖了無數路人的心……
輔警舒誠樹在突發大火的危急時刻,顧不上個人安危,往身上澆了盆冷水就沖進火海,救出四個娃娃……
一座城市的文明,歸根結底是人的文明。
近年來,我市堅持思想引領,培育文明風尚。挖掘凡人善舉,培育先進典型,打造道德高地。全市共有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3人,“中國好人”13人;省級道德模范7人,荊楚楷模42人,“湖北好人”12人;市級道德模范44人,南鄂楷模475人(組),“咸寧好人”85人,市級新時代好少年”30名。
一個個榜樣如同一面面旗幟,傳播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在全市上下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社會風尚。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文明素養的提升,也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近年來,我市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制定施行《咸寧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不斷強化風尚培育,厚植文明沃土。
僅去年一年,全市開展各類理論宣講活動3500余場次;在未成年人中創新開展“開學第一課”“向國旗敬禮”“小手拉大手”等主題活動2萬余場;開展“弘揚誠信美德?引領文明風尚”主題宣傳活動100余場;組織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等創建活動17600余場(次)……
涓滴細流,以成江海。
一系列舉措和行動持續強化市民的文明理念、文明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執勤交警一根扁擔幫老人挑菜過斑馬線,一個微小善舉溫暖了一座城,沖上熱搜;
消防車出警時遭遇晚高峰,路上私家車主動“45度讓行”,被各大媒體報道;
咸寧男孩旅游時不慎將飲品灑在地鐵車廂,媽媽以身作則清理地面,孩子一起上手清理,引發廣大網友盛贊……
如今的咸寧,一道道文明風景躍入眼簾,一股股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編輯:劉念
上一篇:
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 | 咸寧:全面從嚴鍛造新作風
下一篇:
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 | 咸寧:健康產業書寫新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