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世界報》網站12月9日發表題為《失去的15年》的報道,全文摘編如下:
這是一份關于失敗的報告:經濟學家在一份大型分析報告中證明英國經濟失去了15年。在工資、生產率和投資方面,其他國家,甚至是德國都明顯比英國更繁榮。英國的情況有多糟糕?
英國智庫決議基金會的負責人托斯滕·貝爾說,即使在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在德國,人們普遍抱怨經濟增長乏力和區位疲軟,但英國在過去15年中表現得尤為糟糕。
貝爾解釋道,英國“正在走下坡路”。自金融危機以來,投資、工資、經濟增長和生產率停滯不前。結果是,“我們喜歡拿來和自己比較的大多數國家——德國、法國、荷蘭、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如今都比我們繁榮富足得多”。
在家庭收入方面:以中產階層為例,德國家庭收入要比英國家庭高出20%,法國也要高出9%,而高出48%的加拿大和高出64%的美國就更不用說了。
在低收入階層,由于英國的情況更不均衡,與德國的差距達到26%,約為每年4300英鎊(約合5450美元)。即便在高收入階層,從購買力平價來看德國家庭的收入也比英國高出6%。
貝爾和他的同事與經濟績效研究中心一道,在一個為期數年的項目中詳細研究了這一情況。最近他們在一份內容翔實的報告中公布了造成困境的原因和可能實施的對策。
實際工資的發展尤為明顯。貝爾說:“自從北石銀行在2007年破產后,我們在這里就沒看到過增長。”到今年年中,平均實際收入比2008年初低了7%。換句話說:如果延續金融危機前的增長趨勢,那么平均年薪將比現在高1.07萬英鎊。
生產率的增長同樣緩慢——生產率指單位時間內產出的商品或服務的數量——多年來,英國的平均生產率水平幾乎沒有進步。
無論是與美國還是與歐洲主要經濟體德國、法國相比,英國的差距都比20年前更大。在英國,這種發展態勢常被稱為“生產力之謎”。多年來,英格蘭銀行、政府部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一直在研究其原因。
經濟界和政府方面的投資疲軟通常被認為是原因。英國的實物投資平均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9%,在七國集團中排名墊底。英國在公共部門的投資也表現不佳,多年來在經合組織國家中經常排名靠后。經合組織國家相對于GDP的投資要(比英國)高出近50%。
多年來忽視基礎設施建設的后果早已到處顯現:交通干線缺失,如最近被大規模縮減的倫敦至曼徹斯特HS2高速鐵路以及醫療保障。英國人均擁有的核磁共振設備量只有經合組織平均水平的一半。貝爾提醒說:“投資縮減幾年是可以接受的,但過去40年英國的投資都太少了。”
政治和經濟上的巨大不確定性被視為投資疲軟的原因之一。英國脫歐是其中一個因素,化工和汽車行業的出口下降表明了競爭力的減弱。
除此之外還有稅務制度的反復調整和政府高層的動蕩不定。自2015年以來,英國已換過5任首相。在此期間,英國還經歷了7任財政大臣和8任商業貿易大臣。(編譯/劉美言)
編輯:trsadmin
上一篇:
清理不完的糞便,鴿子成巴塞羅那“公害”
下一篇:
日媒社論:日自民黨自我凈化面臨“黑金”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