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腸是鄂州民間一道名菜,家家戶戶,只要會下廚的主婦都會做,在當地深受人們喜愛。
精明的主婦們都知道,糯米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寒之人食用。現代科學研究也表明,糯米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B等。聰明的主婦們,輔以糯米新的靈魂,將其制作成了糯米腸。
第一次吃到這道菜時,我很驚訝,糯米腸與咸寧人經常吃的香腸不同,它的主料是糯米,而非肉類,給人帶來的感受也是不同以往。
長輩們提起這道菜時,都說它是一道富有創意的米類工藝品。為什么說它是工藝品?長輩們說,糯米腸在當地流傳已久,其制作方法非常繁瑣,吃法也是千變萬化。
取當地人自己種植、自己碾壓的糯米500克,洗凈后放進事先準備好的一個大盆內,加入2倍量的水,置放1至2個小時,讓糯米浸泡其中,充分吸收水分,備用。
洗凈腸衣是一項功夫活。先后加入面粉和鹽,將買來的大腸里外搓洗4遍,再用活水進行沖洗。為了來客吃得放心,當地人會將一根大腸掛在水龍頭上沖洗十幾遍,再拿回廚房備用。這一繁瑣的步驟便讓人感受到這道美食的來之不易了。
鍋里放入少量的油,將香蔥姜蒜末下鍋爆炒,炒出香味后關火,將事先準備好的糯米倒入其中,加入少許的鹽。喜歡重口味的人,還可以在此時加入花椒粉、辣椒粉等。不用等糯米熟,翻炒均勻后,冷卻備用。
將腸衣頭上系個結,用灌腸工具,將翻炒后的糯米灌入腸衣中,切記別灌太滿,腸衣的尾部也同樣要系上一個死結。鍋里放上蒸籠,輕輕放上灌好的香腸,為防止其膨脹破裂,可用牙簽在糯米腸上扎些小孔,大火蒸25分鐘后,轉中火20分鐘,糯米腸便正式出鍋了。
出鍋后,將糯米腸切為若干小片,在盤中擺成圓形,輔以甜辣醬、蕃茄醬或醬油膏等調味料食用。
制作過程中,糯米充分中合了腸衣上的油脂,與腸衣合二為一,入口時,腸衣香脆可口,糯米滿口溢香,讓人嘗過后難以忘懷。
糯米腸的吃法很多元。早期糯米腸都以蒸煮為主,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當地人的飲食習慣發生變化,糯米腸也經常被油炸后再切片食用,后又經過炭烤之后切片食用。(記者 朱亞平)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