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偉
| ||
| ||
|
從明清到上世紀中下葉,從小至直徑1厘米的紀念章、大到占地9平方米的關門床,琳瑯滿目的藏品跨越不同歷史時期,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
傳承農耕文化,守護當代“鄉愁”。記者日前來到嘉魚縣渡普鎮凈堡村孔慶川的農耕博物館,進行探訪。
收藏物品數千余件
博物館建在一個清幽的院子內,院子樸實無華,與自然融為一體,入口處“鄉愁記憶”幾個紅色大字點明主題,其間點綴的陶罐和盆栽,讓院子平添幾分生趣。
進入博物館,紡車、石磨、煤油燈、蓑衣斗笠、黑白電視機等物品映入眼簾,那些幾乎消失在現代社會的老物件被完好地收藏起來,它們或懸掛在墻上,或擺放在柜子里,安靜地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作為農耕博物館的創辦人,孔慶川告訴記者,博物館擁有2600余件藏品,這些物品大部分是從本地以及周邊鄰縣搜集過來的,收藏的物品主要跟農耕文化相關。
“藏品分為三大類。一是紅色文化類,包括紅色年代的一些書畫、徽章、工藝品等;二是民俗文化類,包括床、柜子、陶罐等;三是農耕文化類,包括風車、紡車、水車等,其中第三類藏品最多,幾乎占了全部收藏的三分之二。”孔慶川介紹。
孔慶川從2016年開始著手籌備這一博物館,他利用工作之余的閑暇時間,搶救性收藏這些被農村人遺棄的農耕用具。6年間,他走遍嘉魚各個村鎮以及周邊鄰縣,將物品一件件搜集并存放起來,花費了不少精力和時間。
對于每一件被搜集而來的物品,孔慶川都視如珍寶。起初物品較少的時候,他將它們收藏在家里,后來隨著收藏的物品越來越多,他便自掏腰包在自家的田地里蓋起這座農耕博物館,對老物件進行集中保護。
“讓散落在民間的老物件有了固定的‘棲息場所’,這樣我們也能更好地保護它們。”孔慶川說。
“尋寶”傳承文化記憶
孔慶川現任渡普鎮文化站站長一職,1994年至今,他已經在這一崗位上工作了28年。
為何創辦農耕博物館?這跟他的職業有直接關系。
多年的基層文化傳播工作經歷,孔慶川見證了科技進步下,農耕文明的衰退,以及時代變遷中,農村傳統文化、習俗、風貌的巨大變化,那些具有鮮明時代印記的農耕生產用具正在逐漸消失,這讓他感到深深惋惜。
“現在耕種大部分是機械化操作,很多原始的農耕器具不再被需要,有的堆放在農戶家里腐爛,有的被當作柴火燒了,實在是可惜。”孔慶川說,他想將這些農戶不用的農耕器具收集起來,通過他的保護能夠讓這些凝聚著勞動人民智慧的老物件繼續保存下去,傳承文化記憶。
為了搜尋這些被遺棄的農耕器具,孔慶川去過很多地方,除了周邊縣市,跨省“尋寶”也是常有的事,他印象中最遠的一次到過四川。
“雖然那次路途遙遠且艱辛,但是很有收獲,我們在當地收回了兩臺腳踏式水車,這種水車在湖北是沒有的。”孔慶川回憶,從前期溝通到后期托運,前前后后花了20多天的時間,并且由于水車太大,只能拆卸后再裝運,運回來后他又重新組裝以及進行防腐處理。
四處回收這些舊器具,勞心又費力。起初很多人對孔慶川的這一舉動不理解,其中也包括他的家人。然而他的堅持和對老物件的愛惜,漸漸地感染了周邊的人。
“前段時間,就有村民主動將家中不用的農耕器具、舊電器捐贈給我們博物館,用實際行動支持我做收藏。”孔慶川說,那些看似沒有使用價值的廢棄物,在博物館卻能發揮文化教育價值。
辦展守護當代“鄉愁”
“這個外形像大象的農具叫‘風車’,它通過手搖轉動風葉,可以用來去除水稻等農作物中的雜質、癟粒、秸稈屑等。”五一期間,抖音博主孔劍來到孔慶川的農耕博物館,為網友帶來了一場“云逛展”,直播間吸引了不少觀眾前來圍觀。還有一些網友詳細詢問了博物館地址,表示有時間一定會到現場打卡。
曾經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隨處可見的農耕器具,現在已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然而通過新媒體,這些老物件又重新回歸大眾的視野,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特別是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的年輕一代。
“我兒子以前有點排斥我建博物館,如今在外工作的他會在網上隔三岔五地詢問我博物館創辦情況,我覺得這其實是一種鄉愁的體現,而我要做的就是守護他們的‘鄉愁’。”孔慶川說。
一方面是為了喚醒老一輩的記憶,讓更多人記得住鄉愁,另外一方面也是想通過老物件的展出,讓年輕一代了解曾經的崢嶸歲月,發揚吃苦耐勞精神。
如今,孔慶川的農耕博物館已經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打卡地,周末休閑時光,很多人都會帶著孩子去體驗一下過去生活的樸素,回憶一下兒時的艱辛,尋找心底的一份鄉愁。
據介紹,當地文化部門也開始關注孔慶川的博物館,對其在傳遞農耕文化方面給予肯定,并將其納入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景點建設的一部分。
“我會堅持將博物館辦下去,讓更多人了解農耕文化,傳承我們的民族精神。”孔慶川說。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咸寧市博物館開展國際博物館日活動
下一篇:
嘉魚本土作家出版文學作品集
徐功頻(崇陽)鄉愁是桃符張貼,龍燈舞動,鑼鼓喧天,喜慶新年吉祥,大方的新娘拋灑喜糖和紅棗。鄉愁是禾苗抽穗,知了吟唱,幼...
咸寧網訊通訊員廖勝楠報道: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外鄉人此間返鄉掃墓、尋根問脈已成心頭縈縈牽念,...
袁俊(赤壁)去年年底,大雪過后的第三天,回鄉探親,在潘(家灣)燕(窩)汽渡等候渡船的時候,想起這個伴我成長記住鄉愁的...
圖/文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亞平通訊員田麗馬橋鄉村記憶館作為我市首家鄉村文化記憶館在網上火了起來后,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
目前,該鎮新增早稻播種面積1300余畝,儲備各類農資物品200余噸,農田水利改造完善投入資金106萬元,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
舒暢似母親溫柔目光一次次陣痛一次次痙攣分娩喜悅隨水花綻放一尾一尾,又一尾美麗音符在魚人眼角舒展,流淌魚行天下從遠古農...
4月12日,嘉魚縣渡普鎮農耕博物館,渡普鎮文化站站長孔慶川正在整理他收集的農機具。”孔慶川希望,這種農耕文化能一代一代傳...
在幕阜山脈北麓,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的通城縣麥市鎮,山川秀麗,人文景觀豐富,是全國重點鎮和湖北省旅游魅力名鎮。麥市干子...
在幕阜山脈北麓,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的通城縣麥市鎮,山川秀麗,人文景觀豐富,是全國重點鎮和湖北省旅游魅力名鎮。麥市干子...
11月16日,嘉魚縣官橋鎮田野現代農業示范園花卉大棚,來此研學的東湖學院學生在老師帶領下認識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