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文物鑒賞家王世襄,1969年9月底下放向陽湖,分在干校2連,養豬、放牛、插秧、種菜,什么活兒都干過。期間,他因為愛上捕魚,與甘棠村漁民韓祖祥結成莫逆之交。
有一個周末,他頭天約好了要跟老韓去捕魚,老韓囑咐他必須在黎明前下湖。他幾乎一夜沒合眼,半夜三更偷偷起床,帶著白酒、油鹽、醬醋、生姜、蔥蒜等十幾種佐料來到老韓家,結果時間尚早,只得在漁船的船艙中補睡了一覺才開船。
他們先去湖上收把鉤,這種方法主要在鯉魚產卵季節進行。老韓劃著漿,其兒子在船頭用竹竿挑著浮在湖面的草束,只要聽見“撥刺”聲,便將草束收入撈網,隨手摘下鉤住的魚來,再將草束放入湖中,待次日早上再來。他們從100多個草束中收獲七、八斤魚,此時天已大亮。
接著去收條網,橫貫湖中長達一二百米,漁船沿網前進,一邊提網一邊將纏縛在上面的魚取下來,再把條網放入水中。一路收完,又收獲了十來斤魚。然后,去收亮鉤,但那天運氣不佳,一無所獲。不過老韓告訴王世襄,鉤不到則己,若鉤到一定是大魚。再去收沉在湖邊水草中的花藍,鉆入花籃中的大都是一些三四寸長的鯽魚。花籃收完,已日上三竿,而魚艙也快滿了。
那天,老韓沒有下卡子,王世襄是從鄰近一艘漁婦的船上看到的,它借篾片的彈力把魚嘴撐住,很難逃脫,十分巧妙。從遠處望去,只見十多條船一字排開,砰砰地打著船舷,老韓告訴他這是大規模的圍網捕魚方法……
這次詳細觀賞和學習捕魚技巧后,王世襄用了幾個晚上反復揣摸、推敲,創作了《觀漁十首寄荃猷并序》。如他寫《卡子》:削竹真成繞指柔,細搓香餌綴環頭。夜深只待魚兒唼,一寸輕簧卻勝鉤。又如最后一首:花鱖提歸一尺長,清泉鳴釜竹煙香。和鹽煮就鮮如許,只恨無由寄與嘗!這是寫給他妻子袁荃猷的,她當時正在天津團泊洼“五七”干校勞動鍛煉。
王世襄對捕魚特別感興趣,先后利用十幾個星期天觀看韓家父子捕魚。中午一般都在老韓家吃飯,每次他都要買上兩條魚,一條在老韓家煮著吃,一條帶回干校與大家分享。
回北京后,他仍與韓家父子保持密切聯系。1997年3月,他將《觀漁十首寄荃猷并序》用毛筆抄好,寄給韓家父子留念。如今,韓家父子將復印件送至展覽館陳列。(吳裕舜)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向陽湖文化名人軼事21]王子野:"死"里逃生磨難多
下一篇:
[向陽湖文化名人軼事18] 趙辛初:放牛教書兩不誤
15年前,他懷揣著5元一幅的臨摹字畫穿行于深圳的街巷中等待買主;15年后,他執筆潑墨一字值千金。他為眾多名人制印,40年的孜...
退休后如何與時光相伴?赤壁一位老人選擇了“書海沉浮”,“打撈”本地歷史和文化。近日,赤壁市文史工作者,古稀老人張海濤...
作為一位對保護和傳承鄂南民間文化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學者,20多年來,定光平一直行走在家鄉故土,開展基層調查、學術研究和鄂...
他,8月初受邀出席在意大利舉行的“中意書法交流論壇暨書法筆會”,為意舉辦方揮毫題贈“學無止境”墨寶; 他,書法作品...
咸安區官埠橋鎮文化站66歲的的退休干部王焰,十幾年來堅持業余詞曲創作,在全國《詞刊》、《歌曲》等音樂刊物發表作品100多首...
熊應華,1951年出生于號稱“木雕之鄉”的通山縣九宮山鎮,1971年師從岳父陳新旺學習木雕技藝,后成為“通山木雕”陳氏第四...
1999年10月,中國藝術院舉辦“共和國50年藝術研討會”,他撰寫的提琴戲調研文章《活躍山區群眾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隊伍》參加...
咸安區汀泗橋鎮馬鞍村12組村民高緒才,過著與眾不同的人生。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及農閑時揮毫潑墨或創作詩歌,矢志不渝地...
在嘉魚縣,有這么一位收藏達人,名叫劉浩然,在家中打造“紅色展覽館”,耗時20多年收藏了毛主席語錄瓷器、毛澤東雕像、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