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做飯
披星戴月,只為家鄉更美麗
走在鄉間的路上
路邊農家門前小憩
流動的風景線
自己動手扎掃把
兩鬢斑白的杜來英
洗去臉上的塵土
嘉魚縣至高鐵嶺鎮的公路上有這樣一道風景線:每天清晨,在薄薄的晨霧中,5名身著橘黃色衣服的保潔員,像一個個音符在飛揚的塵土中跳動。她們,負責高鐵嶺鎮五公里窗口路段的保潔,披星戴月、風雨無阻——
9日清晨5點,高鐵嶺鎮石泉村薄霧籠罩。當大多數人還沉浸在夢鄉中時,村民杜來英早已起床梳洗好,她換上環衛服,帶上帽子,隨手拿起放在門口的掃帚,鎖好大門,朝同村魯歡喜家走去。
71歲的杜來英是高鐵社區的一名普通清潔工,和她一起的另外4名都是石泉村的,負責該鎮金石采石場至葛洲壩水泥廠5公里的路段保潔。
魯歡喜家離出村路最近,自然成了她們上崗前的集合地點。幾分鐘后,杜來英來到魯家,其他幾個隨后也陸續趕來。為了趕早清掃,她們早上都顧不上吃早飯。
“走吧走吧,抓緊時間。”人員到齊后,隊長張元珍扛起掃帚說道。5個人一人扛把掃帚,穿過田埂,朝金石采石場方向走去。此時,天空依然繁星點點。
約半個小時的路程,幾個人來到金石采石場,東方剛剛泛起魚肚白。
腳還沒站穩,就聽見“刷刷刷”的掃地聲已響起。由于這里運輸車多,灰塵很大,沒掃多大一會,幾個人就被淹沒在“灰海”中。
“碰上路中央有石子的時候,清掃就麻煩很多。”隊員包彩安摘下口罩解釋道。原來,這一路段大貨車很多,車速也很快,為了安全,清掃時路兩邊必須要有人提醒。
“這么多灰,習慣嗎?”我們隨口問道。
“現在好多了,4年前,這里的路況還要差,還要臟。去年年底全部鋪了柏油路,我們的工作量減輕了很多。”隊員孫才意笑著說道。
“掃地自然是很累,但能跟她們一起說說話,我覺得很好。”杜來英停下掃把說道。她是隊里年齡最大的一個,平時其他隊員都很照顧她。
盡管她的兩個兒子多次反對,勸她不要掃了,在家好好養老。她向來閑不住,平時又不喜歡打牌,2009年,清掃隊剛成立時,她第一個報名參加。如今,她已經把掃地當作自己的事業,并樂在其中。
接近中午時分,5公里的路面全部清掃完畢,隊員們個個已是汗流浹背,衣衫濕透。回到家中,簡單洗了把臉后便開始張羅午飯。
吃完午飯,幾個人聚到杜來英家,扎起了掃把。
“每周掃三次,一次掃下來,掃把已經不能用了。一年下來要用掉200多把。”杜來英說道。為了節約開支,她們就地取材,自己動手扎。不光是掃把的損耗,鞋子,手套一年下來她們自己都記不清換了多少雙。
“工資與勞動量不成正比,為什么還能堅持到現在?”離開她們時,我們反問。
“閑不住,只當鍛煉身體了。”
“為自己的家鄉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讓打工回鄉的相親能走條干凈的路。”
……
隊員們你一言我一語,沒有漂亮的話,樸實的言語卻讓我們久久感動。
記者手記
夕陽花開別樣紅
她們,平均年齡60歲以上,她們,一年365天,風雨無阻。她們,無私奉獻,汗水灑遍嘉高公路,不圖回報。
是你們用手中的掃帚勾畫著鄉村的美麗,不論春夏,四季如一;是你們用鐵鍬清除著道德的垃圾,有過委屈,始終如一;是你們把公路當做舞臺,呵護它的每寸潔凈,再苦再累,奉獻如一。
你們的無私奉獻也得到社會的認可,去年的感動高鐵人物中,杜來英的名字赫然在列,這是來自鄉親們的大贊。
(記者 張大樂 夏正鋒 通訊員 劉智 黃鸝)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組圖:勞模看咸寧
下一篇:
組圖:花海花香醉游人
有一群人,頂風沙、抗酷暑;有一群人,舍假日,戰一線;有一群人,舍小家,顧大家。看著巨龍般的高速公路貫通山川河流時,他...
波光瀲滟的富水湖,通山人的最愛,也是通山人的自豪。
劃龍舟,這一傳統節目,讓人們在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里有了一份期待。咸安區馬橋鎮嚴洲村至今仍保留著端午賽龍舟的習俗,而每年...
受氣候影響,山上的桃花、梨花比山下遲開三五天。目前,赤壁市余家橋鄉綠態果業桃園里,8000多畝的連片桃花、梨花盛開,蔚為...
咸安區向陽湖鎮寶塔村農科院試驗農場里,一座“鳥巢”型的大棚顯得格外顯眼。 “鳥巢”的主人名叫李輝,一個在外打工回咸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