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麥粑是流傳于通山民間的美食之一。不僅是我美好的回憶,也承載滿了我母親、我母親的母親的童年回憶。
上世紀五十年代,那時的農民生活很苦,一日三餐早上吃紅薯和芋頭,中午半粥半飯,晚上才是干飯,一年到頭能吃飽肚子便是小康家庭。
外婆家住在通山燕廈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那里家家戶戶都以種稻為生,為了能讓家里的孩子們不挨餓,外婆便趁農閑時間,起早貪黑,在石山旯旮里,開墾出十多塊零星土地。因為旯旮里的土地貧瘠,沒有水源,只能種上耐旱的蕎麥。
麥蕎是一種旱地作物,想不到那一年的雨水特別好,收獲了幾十斤,外婆挑到村口的石磨處,手工加工成粉,再挑回來將它放進一口瓦缸內保存,將它作為主糧的補充,也算是改善生活、換換口味吧。
有一次,母親帶著年幼的我回外婆家探親。外婆端出一盤冒著熱氣、黑糊糊的東西,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蕎麥粑。開始我并不吃,因為它看起來更像是一種中藥,感覺會很苦。看著母親香噴噴地吃下一個又一個,還不時的往弟弟的嘴里送,出于好奇,我也上前要了一小塊。
剛塞進嘴時,蕎麥粑是有點硬硬的,后面卻越吃越軟,越嚼越香,濃濃的麥香,滿嘴的甜味。后來,蕎麥粑在我心里變成了比任何甜點都讓我著迷的食物。
后來的童年記憶里越來越清晰,家里便經常能看到母親挽著衣袖,給我們做蕎麥粑的情景。
母親將蕎麥粉倒進一個大盆內,加入煮熟后的紅薯,邊揉邊加入現燒開的水和勻,揉成團后,自然放置一會,手工捏成一個個手掌大小的小圓粑,再直接放在蒸架上隔水蒸。不多久,形如矩形,美觀大方,香甜可口的蕎麥粑便蒸熟了。
母親說,制作蕎麥粑時,必須注意:紅薯煮時應盡量隔水煮,水分不宜太多;和面時,能揉到雙掌能拍打成形的程度,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
美食的傳承,也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傳承。如今,外婆已去世,老家的莊稼人也很少有人會種植蕎麥,但母親仍然會到處求得一斤半兩的蕎麥粉,堅持著給我們做蕎麥粑。 (咸寧日報記者 朱亞平)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