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條屏”是中國書法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筆者所見王拯等人行書四屏以手繪蠟箋紙(規(guī)格均為167 厘米×35厘米)書室,墨跡至今仍烏黑,且光亮平滑。書家均以行書書寫,行筆流暢,既各呈風格,又同顯儒雅風致。
王拯所書為顏真卿《爭座位帖》的一段文字。王拯所書為臨顏真卿《爭座位帖》,行書,文字:“仆射又不悟前失。徑率意而指麾,不顧班秩之高下,不論文武之左右,茍以取悅軍容為心。曾不顧百僚之側(cè)目,亦何異清晝攫金之士哉?”署款:“幹卿尊兄屬,王拯”。鈐“王拯之印”(白文)。王拯(1815~1874年),原名錫振,字少鶴,一字定甫。馬平(今柳州市)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授戶部主事,官至通政使。王拯書法初學董其昌、趙孟頫,筆法流麗,晚學顏真卿,轉(zhuǎn)向凝重敦穆。在晚清以晉唐傳統(tǒng)的學人書家中,王拯與戴熙、郭嵩燾、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都有相當?shù)膫鹘y(tǒng)書法造詣。
于建章所書為鄭板橋贈山東學政于敏中《和學使者于殿之枉贈之作四首》之四:“山東鎖院自清涼,湖水湖云入檻長。剪取吾家書帶草,為君結(jié)束錦詩囊。”題款:“幹卿老公祖大人雅正。于建章”。鈐“臣于建章印”(白文)、“乙丑榜眼”(朱文)二印。于建章(?~1874年),字殿侯,廣西臨桂(今桂林市)人。同治三年(1864)舉人第二,同治四年榜眼。
王恩祥所書為宋人蔡襄《夢中作》詩:“天際烏云含雨重,樓前紅日照山明。嵩陽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萬里情。蔡忠惠公夢詩帖,古香齋刻之。東坡有跋。”題款:“幹卿四兄大人雅鑒。芷庭王恩祥。”鈐“王恩祥印”(白文)、“芷庭”(朱文)二印。王恩祥(?~?),字芷庭,號鈍翁,臨桂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士,選庶吉士,歷官翰林院編修,官云南學政,未任旋革,謫赴戍所。歸后田居三十余年,歷主秀峰、榕湖、桂山諸書院講席。王拯《八月十六夜蔬香樓贈芷庭》詩“畦乞得英雄老,笑指金波拍檻生”句后有“芷庭工書”的注語,可見王恩祥書法為時人所重。
劉楚英所書為宋人董逌《廣川書跋》卷八《唐經(jīng)》一段文字:“至于駿發(fā)陵厲,自取氣決,則縱釋法度,隨機制宜,不守一定。若一切束于法者,非書也。世稱王逸少為書祖,觀其遺文,可以得之。”署款:“幹卿四兄雅屬,劉楚英。”鈐“蜀人楚英”(白文)“一字拙生”(白文)二印。劉楚英(1815~?),字湘蕓,一字香鄖,又字拙生,四川中江人。道光十一年(1831)舉人,授甘肅平羅知縣,咸豐九年(1859)起,升任梧州知府、桂林知府、右江兵備道諸職。
四屏上雖無時間、地點的款識,而以其用紙、尺寸、款式的同一,知為四人同時、同地書贈“幹卿”之作。從王拯等人詩文中透露的活動線索看,四人聚會之時為同治五年(1866)冬,地點在廣西梧州府(今梧州市)。這年十一月,王拯自廣州登舟,經(jīng)由梧州時,劉楚英曾召宴集會,此由劉楚英的《石龕詩卷·重到梧山堂集》本年冬有《索王少鶴通政拯題重九登獨秀山圖》可證。于建章此時亦客寓于梧州,從《重到梧山堂集》本年有《贈于殿侯編修建章》二首并附《殿侯和韻詩二首》可知。惟受贈的者“幹卿”究為何人,待考。
這四位書家除王拯之外,其他三人的作品不論館藏或者拍賣都罕見記載。以書法地位而言,王拯、劉楚英名列《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王恩祥亦“工書畫”(《桂林市志·人物志·王恩祥傳》;于建章則以辭世早而墨跡罕見傳存。而且其中三位是廣西鄉(xiāng)賢,劉楚英則長期歷官于廣西,因此就地方文獻而言,可視為有歷史與文物價值的精品。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高鳳翰左手《牡丹圖》
下一篇:
官埠橋—一首遠去的歌謠